如何培养小学生作文能力
2013-04-29姚亚玲
姚亚玲
摘 要: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语文课便增添了一项新内容——作文。如今,作文已成为语文的重点和难点,在考试中占有较高的分数比例。而一提到作文,学生就特别害怕,甚至产生厌烦心理,有的学生写作文就好像挤牙膏,“越挤越少”。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地探索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以消除学生害怕作文的心理因素。
关键词: 小学作文教学 作文兴趣 观察能力 观察方法 实际生活
我经过长期的研究调查发现,要想改变小学生的作文现状,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训练。
一、培养学生作文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的智能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学生对作文有了兴趣,才有积极性、主动性。那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呢?
1.写日记
要求学生人人有日记本,人人有随身记录本。“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把自己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最有意义和最有感触的事情或好词好句记下来。日记可以采用多种表达方式,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2.多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可以从课文中学习作者是如何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如何用恰当的词句和巧妙的手法表现事物,正确地表达和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特别注重这些方面的训练。
创造和组织一些有利于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条件和活动。例如,结合教学实践利用班会时间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
3.组织精彩的“比赛”
可以组织一些精彩的比赛,例如:讲故事比赛;实用对话比赛;利用班会时间叙述电视、电影、录像中的精彩片段。
二、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学会有顺序地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在观察的基础上,经过教师的引导,能写出比较具体的片断和结构较简单的记叙文。
三、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一位教育家说:“教师要当牧羊人,不是把青草割回来让羊吃,而是把羊赶到茂密的草地上去。”所以,我们必须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1.确定观察的目标。
2.按照一定的顺序并且抓住重点仔细观察。
3.扩大观察的范围,由静态到动态,由图内到图外。
四、“示范”和“练习”相结合
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写的“下水”文,手把手地教给他们真功夫,是写作教学的突破口。要发挥教师的“下水”文的真正的指导作用,那教师所写的范文要做到以下几点。
1.针对性,有的放矢。
2.及时性,应在前一周写出范文给学生观摩。
3.示范性,在观察、构思、立意、语言等方面均给学生以示范。
4.多样性,从多个方面向学生传授写作真经。
五、作文教学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指导学生作文要从真实内容入手,写作内容来源于生活。因此我指导学生要向生活要文章,生活是沸腾的海洋、五彩缤纷的世界。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有许许多多值得回忆和写的事物。这就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接触社会时留心观察分析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我认为只有亲身实践,学生才能把亲眼看到、听到、做到和想到的事物与阅读课中所学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写出的文章才有真情实感,才能感染和打动人。
1.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
教师在作文课上,往往忽视了人格中最重要且美好因素,诸如仁慈、善良、体恤等。作文中如果闪烁着如此这般的光辉,那学生的人格就获得了一次冶炼。这样就能让学生敞开心扉,抒写真性情,用学生的自由之笔写学生的自在之趣。让学生走向生活这座“百草园”,使学生的作文过程成为到生活中求真、养善、立美的过程。
2.重视作文教学中的“批”与“改”
“批”与“改”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作文修改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教师的“批”固然重要,但在我看来学生的“改”更重要,应把它放在首位。在修改作文以前,教师有必要使学生明确修改作文的益处和重要性。学生在写完作文草稿以后,我首先指导学生自己进行第一次修改,看一看用词是否准确、语句是否通顺、是否有错别字等。当第一次修改结束以后,接着进行第二次修改,这次修改教师要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是否有条理、中心是否明确、是否有真情实感、过渡是否自然流畅等。经过训练,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就会有所提高,并且养成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在学生第二次修改完自己的作文后,立即进行第三次修改,那就是将学生的作文收集上来,打乱顺序,再给学生发下去,让学生互批互改。经过三次修改,学生的作文质量会显著提高。因此在学生作文的批改上,我认为改是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修改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六、重视说话训练——以“说”促写
说话人人都会,但要做到逻辑性强、条理比较清楚,并非每个学生都会,尤其对农村的学生来说,方言语、口头禅比较多,这对作文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作文本身是一个说写结合的过程,说是写的前提,写又使说得到升华,因此必须重视说话训练,为写作铺好基石。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只有紧紧围绕以上几个环节认真施教,教学质量才能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才會有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