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围棋教学中扑与倒扑的案例分析
2013-04-29叶璐
叶璐
一、设计意图
围棋就是塘桥精神文化资源的一大特色,围棋也是我园的特色课程,在黑白世界中演变出的无数有声有色的“战局”,开掘了幼儿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因此我设计了《扑与倒扑》这个活动,以积极诱发为主要教育手段来开展此活动的。通过故事、儿歌的方式让幼儿理解“扑”与“倒扑”的含义及吃子的方法,意在让幼儿学习围棋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二、活动案例
活动目标:
1.运用故事、儿歌,帮助幼儿理解“扑”与“倒扑”的含义。2.学会运用“扑”与“倒扑”的吃子方法。3.激发幼儿参与围棋活动的积极性。
活动准备:
1.PPT《引虎入村》。2.扑与倒扑的棋形、围棋、棋盘。3.幼儿作业纸、笔等。
活动过程:
(一)“虎口”导入。
1.摆出虎口,请幼儿观察并提问。
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老虎口)你会把棋子下到老虎口里给对方吃吗?为什么?
2.小结。
师:老虎口呀人人都害怕,所以不敢靠近。
(评析:本环节通过复习虎口,为下面环节“扑”进虎口做准备。)
(二)播放PPT《引虎入村》,激发幼儿兴趣。
1.观看PPT。
师:可是有人却要故意靠近老虎口,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2.提问。
师:村里的人是怎样来抓大老虎的?(先送一只鸡给打老虎吃,再把它们一起捉住。)
3.小结。
师:原来故事中人们是先送一只鸡给打老虎吃,再把它们一起捉住。围棋中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吃掉对方的棋子。
(评析:本环节一开始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幼儿会产生疑惑,于是我马上讲故事并播放PPT《引虎入村》,让幼儿带着疑问去倾听故事。同时也化抽象为形象,更能吸引孩子的目光。)
(三)帮助幼儿了解“扑与倒扑”。
1.讲解演示:“扑”与“倒扑”的概念和使用 ,教师已摆好棋形。(带三角形的白棋子已贴好老虎口头像)
2.边演示边小结。
师:像刚才这样一支小鸡先送给大老虎吃,在围棋中叫“扑”。(出示扑的字卡)叫什么呀?(扑)反过来小鸡又把老虎赶走在围棋中“倒扑”。(出示倒扑的字卡)叫什么呀?
3.儿歌。
师:我们刚才用了“扑”和“倒扑”的方法赶走了这么多的大老虎。“扑”和“倒扑”还有一首好听的儿歌呢?(教师完整示范儿歌)
4.巩固。
师:刚才小鸡是怎样刚走大老虎的?(先找老虎口→扑→倒扑)
5.进一步理解“扑”与“倒扑”。
师:大老虎刚刚没有吃掉小鸡,很不甘心,又想来吃掉小鸡了。找找看大老虎在哪里?
师:谁来做勇敢的小鸡赶走大老虎呢?为什么放这里?(老虎口)老师的黑棋是大老虎,把你吃掉?接下来怎么做你才能救回小鸡,把大老虎赶走呢?
师:假如我放这里行不行?为什么?(会被吃掉更多的棋子)
(评析:本环节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幼儿比较容易接受。在念一念、做一做中,幼儿对“扑与倒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三)幼儿操作。
1.出示操作纸,用“扑”与“倒扑”的方法来吃带三角形的白棋。
师:还有很多的打老虎要小朋友赶走,谁是大老虎?请你在扑的地方画上一颗黑棋。
2.其他幼儿作业纸上操作,请一幼儿上来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对幼儿的操作情况稍作小结。
(评析:本环节通过操作让幼儿巩固“扑”与“倒扑”的吃子方法。)
三、活动后教学小记
在围棋教学活动中,应建立以快乐——我们要让幼儿的学习充满兴趣和快乐,这不仅是一种活动动机的激发,而且也是情感品质形成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在本次活动中我从本班幼儿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活动中的每个环节,让幼儿在活动中轻松地习得相关知识,从而激发起幼儿学棋的兴趣,下面我就此活动稍作小结:
1.巧妙设疑。
本次活动中的“扑”就是让一方棋子勇敢的进入对方的虎口。于是我在开始环节中,在棋盘上摆出了一个虎口,引起幼儿注意,并提问:这是什么?(虎口)你会把棋子下到老虎口里给对方吃吗?当我这么一问,幼儿都表示不愿意进入,问及原因:会被对方吃掉的。可见幼儿对于虎口已有一定的了解,知道虎口会给自己的棋子造成危险,不能下进去。待幼儿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后,我顺势将话题转移到接下来的故事中,马上讲故事《引虎入村》。
2.化抽象为形象。
“引虎入村”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着幼儿,小朋友听得十分认真,通过故事将此活动的内容游戏化、趣味化,将枯燥、深奥难懂的围棋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及形式传授给幼儿,使他们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同时还能帮助幼儿理解和记忆,从而掌握“扑与倒扑”的基本特点。
3.儿歌的利用。
在幼儿对“扑与倒扑”有了初步的了解后,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掌握其要领,课前我创编了一首与其相关的儿歌:村里养了一群鸡, 123,456。来了2只大老虎, 还有2只来帮忙。一只小鸡真勇敢, 一步扑进老虎口。老虎把鸡来吃掉, 谁料小鸡来倒扑。打的老虎落荒逃。这首儿歌将“扑与倒扑”的一些知识点都包含其中,儿歌念起来朗朗上口且浅显易懂,幼儿比较容易接受。在念一念、做一做中,幼儿对“扑与倒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塘桥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