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几点思考
2013-04-29吴建东
吴建东
初中生升入高中,普遍不能适应高中物理学习,都反应物理难学,原因在于学科知识本身的形式、范围、难度等因素发生变化,初高中教师缺少(甚至是几乎没有)沟通和交流,特别高中教师,对初中的学生特点、初中的物理教学情况缺乏了解,使得教学中存在不当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导致学生在思想方法、自学能力、归纳能力、理解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与初中相比,形成较大落差的台阶。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从而化台阶为坦途,从断层到融洽,成为初高中特别是高中老师的首要任务。
一、初高中物理教学和学习上的差异形成衔接台阶
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相比较,他们之间存在着知识性、逻辑性、抽象性和应用性的不同。学生无论对教材方面的理解、思维的方法、解题的思路,与初中学习阶段相比较,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1.初中物理教材,图文并茂,文字说明比较容易理解,物理知识比较单一,物理现象比较简单,学生学习不会感到生疏或难懂。而高中物理教材,文字比较严谨,大部分学生能读通文字但是并不理解其含义,物理知识内容也比较多,物理现象往往比较复杂,而且与日常生活现象的联系也不向初中那样紧密,更增加了矢量等新的内容,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2.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通过观察或实验直接得出结论,即以直观教学为主,所以学生的思维方法主要是形象思维,这种体现具体的物理形象和物理现象的思维方法,能让学生在思维活动方面跟的上教学进度,也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而高中物理教学不仅要从实验出发,有时还要从已经存在的概念出发,建立抽象的物理概念,并在抽象的基础上对物理概念进行概括,所以在学生的思维方法主要是抽象思维,学生要从理性去认识物理,对于这种新的学习方法,很多学生不能去理解,就会产生学习上的困难。
3.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要求中,物理的概念、规律掌握的要求都比较简单,而且初中物理的内容也较少,学生只要把公式、概念背下来就可以了,分析问题时一般要求解说物理现象较多,即使计算题,一般也只要直接利用公式就可以得出结果。而在高中物理教学要求中,物理规律与概念的掌握,不仅要求学生理解同时还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分析问题时也不像初中物理那样从单方面着手,而是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索和研究,大部分都需要通过分析,弄清楚物理情境和过程,并进行推理、归纳和综合才能得到结果,因此学生会感到物理深奥难懂,造成学习物理心理上的困难。
二、关于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的几点思考
1.加强初高中教师的沟通和交流,适度调整初中和高中教师的教法,缩小学生学习跨度
初中教师在教学中应适度进行高中物理教学的渗透,例如初三复习时可以帮助学生,在每章内部的某几节之间、在几章之间,根据需要尽可能引导学生抓住它们的内部联系,形成不同层次的知识结构。通过这种能力的训练,学生就容易把概念、规律和一些图像、情景联系起来,了解它们的物理意义,到了高中以后就容易理解更深层次的物理规律,不再觉得抽象和无味。再如初中物理教材有许多选学内容,在每章后还配有阅读材料,教师不能因为不考而忽略它,应对这些内容进行适当的处理,或要求学生自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高中解决问题做好铺垫。而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找出高初中知识的结合点,从结合点展开教学,在高初中知识间搭建“引桥”,减缓知识的坡度,促进学生对高中知识的同化和顺应。例如高一《弹力》一节教学,学生在初中时对压力、支持力、拉力已有初步的了解,所以上这节课时可以从学生的这些认识入手,结合微小形变的实验,通过桌面上的书本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本的支持力产生的原因分析,来讲清弹力产生的条件。另外像牛顿运动定律、功和功率、重力势能、欧姆定律、等都存在知识的结合处,只要教师深入挖掘分析,一定会给初高中物理衔接带来益处。
2.重视初、高中物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培养学生独立地观察、研究物理的能力
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可定义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在一些特定的物理观念和物理方法方面的教学过程中,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是客观存在的,而能动地运用它则更能在教学中发挥良好的作用。例如在初中学生学习“密度”的概念时我们强调了“密度”是物质的一个特性,由于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经常接触,概念本身的直观性又强,所以是很容易被接受,学生基本上不产生“质量大的密度大”,“体积小的物体密度大”等糊涂认识。而在高中会遇到电场强度“E”的概念,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电场”的概念接受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原因在于电场本身是一种特殊物质,因而对于电场强度的定义“E=F/q”感到很难理解。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我们有必要把初中学的定义“比热容”,“密度”,“电阻”等概念所用的方法联系起来,促使学生认识到用两个可测的物理量来定量地研究或者确定一个与之相关的“物理客体”这是我们研究物理现象的方法之一。这样就比较容易理解利用检验电荷“q”上所受到的力“F”与其比值来测定某点的电场强度。往后也自然能理解“电势U=ε/q”, “电容C=Q/U”,“磁感应强度B=F/IL”,等等这些不随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反应物质性质的物理量。
3、尊重初高中学生思维和能力差异,在教学中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从而化台阶为坦途。
初中物理以形象思维为主,物理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定性分析、简单计算;而高中物理以抽象思维为主,高中不但要定性分析,而且还要进行大量、复杂的定量计算。高中物理教师要充分认识这些差异的存在,研究并遵循教学规律,妥善过度才能很好跨越台阶。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不能操之过急,对所学知识不能要求一步到位,初学就想使学生达到“高考”要求,而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放慢教学速度,增加教学层次。例如,“受力分析”是学生进入高一后,物理学习中遇到的第一个难点;在初中,是从日常生活实例引出力的概念,从力的作用效果进行物体受力分析的,不涉及力的产生原因。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高一在讲过三种基本力的性质后,讲授受力分析方法时,只讲隔离法和根据力的产生条件分析简单问题中单个物体所受力;在讲完牛顿第二定律后,作为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再讲根据物体运动状态和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单个物体所受力;在讲连接体问题时,介绍以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的思路。这样从较低的层次开始,经过3次重复、逐步提高,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物体的受力分析思路与分析方法。
结语:
总之,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要加强初高中教师的学术交流,有条件的要进行大教研组活动,使初高中教师都要树立衔接意识、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思想,并时刻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特别是高中物理教师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和教学方法,了解初中学生已有知识,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特点,研究高中教学重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台阶”,实现知识的迁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初高中物理衔接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大家都关注的一个问题,不少教师都寻求解决的途径,本人所谈的仅是自身教学实践的点滴体会,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