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讨论 点活课堂

2013-04-29彭文娟

学子·教育新理念 2013年7期
关键词:文本思维课堂教学

彭文娟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已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各地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活动争相进行,虽然这种种教学改革措施都或多或少存在了一些弊端,但其积极面的影响也是毋庸质疑的。我个人比较推崇“讨论法”教学,根据我近两年内的教学实践及教学见闻,我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正确地运用“讨论法”,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一、为什么要重视课堂讨论

布鲁克菲尔德曾这样定义讨论法“讨论法,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组成小组,互相分享、批判各自的想法,在此过程中保持适度的严肃与嬉闹。”①这是有关讨论法的最初定论,但我想,根据我国课堂教学情况,所谓讨论法,应当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中心,以小组为单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想法,互相指出并弥补各自存在的不足,在放松而又有组织的状态中获取正确认识,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

“讨论法”的提出并不是肆意而为的,它的存在有着一定的理论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能力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对写作能力的规定之一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对口语交际能力的目标之一是“课堂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可见,课堂中教师正确运用讨论法对学生的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培养都有着极重要的作用。况且运用讨论法组织教学,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人人参与其中,避免了传统教学中“重视几个人,忽略一大片”的不利之处。

二、注意教学中存在的讨论误区

讨论有着积极作用,但我们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教学都必须运用讨论,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与欣赏水平,而决不能“为了讨论而讨论”。我也曾在听课时见到有些教师在课堂上频繁运用讨论,只是为了使课堂氛围不再沉闷,可是对于讨论什么,怎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讨论的结果究竟怎样却没有精心考虑,整堂课看似热热闹闹,但却与文本主题完全脱离,学生也未能真正欣赏到文章的美。

记得我校一位教师上过这样一堂公开课,文章是《阿长与山海经》,几乎整堂课都是在讨论中度过:先是以一张新颖的《工作考勤表》讨论阿长工作表现如何,然后讨论“阿长能否留任”,接着讨论作者文章中对比手法的妙处等等。难道这样一篇经典美文的美与味道这样就能讨论出来?简直是在嚼已失水分的甘蔗——毫无味道。虽然不少听课的老师称赞教学双边活动开展热烈,学生主体地位充分体现,符合新课标的精神,但是如此讨论却远离文本。我想鲁迅创作此文决不是为了告诉读者“长妈妈”工作表现怎样、他的写作手法又是如何炉火纯青等,他写作此文更多的应是流露出对一位故人的那种略带伤怀的感情:怜悯、感激、与爱的融杂,那是一种人性的温情。而这,决不是单单靠讨论就能让学生体会到的。

这样的讨论是“伪讨论”,这是我们应当极力反对的,也是教学工作者在教学中应谨慎对待的误区陷阱,讨论是组织教学的一种方法,如不能体现教学的目标与内容,收到应有的效果,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讨论。运用讨论要能激发思维、活跃气氛,更重要的是能有效地解决疑难问题、深透理解文本。什么时候运用讨论法应从文本的特性出发:讨论的问题是否与作者的意图相一致?借助讨论形式是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使之与作者构思本文时的思想产生共鸣?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就果断、积极地去运用讨论法吧!

三、如何正确运用讨论法

首先,运用讨论法的前提是教师对文本〔教学内容〕的研究应领先于学生 ,深刻于学生,并能在参与交流中丰富、提升自己的见解和完善自己的教法。王富仁教授说:“尊重课文作者的创作主体性是我们感受和理解课文的基本前提,也是正确发挥教师的教学主体性和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的唯一途径。”②对文本的“求异”或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总是受特定的文本限定的。只有当执教者自己明白了这一文本解读的规律,才能理性地组织课堂讨论,正确引导学生去寻找作品的本质意义,领悟作者的情感,并从中得到情与理、内容与形式的熏陶。在这样的基础上,讨论才能出成果,出新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要勤于钻研文本,这样才能把握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同时在对学生讨论时随机发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点评和有意识地筛选。

其次,教师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讨论问题的选择

巴尔扎克说过:“问题是开启一门科学的钥匙。”教师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讨论欲望和积极性,其突破点就是精心选择好讨论的问题,让学生处于是非的十字路口,使其有话可说,非说不可,达到欲罢不能的境地,这样讨论才能真正实施开展。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是好问题呢?

第一,设计的问题要便于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如今新教材上的文章比以前多了近一倍,教师无法做到篇篇讲透、面面俱到,普遍性的都是简化教学内容,重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理解,在适合运用讨论法的课堂上,也需选择具有全局性的问题,能做到提纲挈领,使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把握和理解。

第二,讨论的问题要便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当今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而具有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就是有创新思维。在讨论中,学生通过彼此间的交流、辩驳,往往能更好地促进自身思维的发展,如果讨论的问题可从多种角度考虑,存在着不同的结果,那么学生此时的思维运动会达到一个兴奋点,这样,就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又提供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机会。

第三,讨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讨论的问题如果太简单,只停留在文章表面的话,那么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这种讨论就失去意义了;如果太深奥,脱离了学生目前的认知水平的话,学生就无从入手,找不到问题的关键所在,这样势必会导致学生失去讨论的兴趣。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既要有一定难度又要让学生在经过一段思考后能解决,营造“跳起来才能摘到果实”的理想的心理氛围。

(二)讨论过程的调控

讨论确实是以学生为本,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应退出三尺讲台,教师必须正确看待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必须明确教师在讨论过程中是“平等中的首席”,必须明白教师本人的引领艺术、参与程度、调控能力都是构成讨论成败的关键因素。在比较自由轻松的氛围中,我们承认讨论能体现自主,但我们决不能任其发展成沙龙闲谈。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讨论过程,在学生讨论出现跑题的时候,要懂得悬崖勒马,及时控制引导,使学生回到原来的主题上进行讨论。如在上《论美》一文时,我曾让学生就“作者眼中真正的美是怎样的美”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有一组学生却对于“形貌的美是否重要”产生了争执,有学生引用到“现代社会美容、整容盛行”,来证明当今时代形貌美是极为重要的,甚至超越了德行的美。见此纷争,我让学生停止争论,并让他们再读读课文最后一段,结合书中语句揣摩作者的态度、观点,“作者眼中的美——请注意是作者,不是你的看法。”我再次提醒学生讨论要扣准问题,结果学生马上回到了原来的主题中。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有时也会因为理解上的障碍而产生误解,此时,作为引导者的教师也应据此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错误,走出误区。

(三)讨论结果的评价

在经过讨论后,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发言给出恰当的评价。新课标中“评价建议”指出:“在评价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但这并不是说教师就必须对学生的回答加以全盘的肯定,更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在问题的结果上给予无原则地容忍和放纵。在那些关乎是与非、真与假的原则问题上不旗帜鲜明,岂不是放弃了教师的权利与责任?在讨论中,教师那庸俗的附和或轻率的敷衍到底意味着什么?其实,许多学生在讨论的关键之处都在观察教师有无要进行评价的迹象。此时,教师如加以适当的引导与点拨,则更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在讨论中,教师引导学生质疑辩论,是可称道的,讨论过程中学生出现荒诞甚至低俗的观点,也是正常的,关键是教师要有中肯的引导和明确的评价立场。同时,在对学生正确结论进行正面评价时,教师要力求避免单调的重复,应点得更深,想得更透,使你的评价具有必要性和实用性。

课堂讨论是把双刃剑,用好、用准就能使课堂成为学生思维成长的主阵地;反之,则会让课堂看似热闹,实则无味,所以教师必须要巧妙引导、运用好课堂讨论,点燃学生思维火花,使课堂具有无穷活力。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合兴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文本思维课堂教学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