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教学模式的改进与发展
2013-04-29张春苏
张春苏
摘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实施的不断深化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促进了我国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及迅速转型。因此在这样历史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对所需人才能力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而我国的学校教育又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摇篮。因此,在当今社会发展背景下,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新型人才的需要,我国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大学作为我国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学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培养适合社会的创新人才,已经成为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和整个社会的重要论题之一。
关键词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大学;教学模式;改进;发展
前言:
不管对于任何学校来说,教学都是教育工作者最重视的工作,与中小学不同的是,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除了通过教学的形式之外,还结合学术研究、社会实践等形式,而在人才的培养过程当中,虽然学术研究等形式,对于大学的人才培养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首先,大学作为一种高等教育机构,需要通过教师的教学和知识传授来进行基础性知识的传播,与自学模式不同的是,人才的成长都是在于大学教师所组织的教学活动当中。因此,本文基于实际,结合现有大学教学方法,对大学中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探讨,以期对大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一定的建议。
1.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大学教学活动的基本特征。
1.1 教学活动带有一定的学术性方向。教学活动的根本,便是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大学期间的教学活动,仍然是以传授与接受知识为主,但与中小学不同的是,除了进行基础性和专业性知识的传播之外,需要结合大学的目标和任务,从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考虑知识的传播需要结合研究性和学术性,将学术性和研究性成为大学生必备的素质, 这要求大学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以基础性知识的传授为抓手,结合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研究方向,对学生进行学术性培养,而更进一步说,最新学术成果的传播,是大学教授的责任和义务,这种寓学术于教学的过程,从根本来说,给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教学活动趋向于独立化。教学活动趋向于独立化,这意味着在教学活动中,强调学生自身的独立意识,以往大量教育工作者认为,不管是任何阶段的教学过程,都是教师将自身所累积的知识技能传授于学生,从而发展学生的能力和智力,并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从学生来说,是一种认识逐渐发展的过程,而从深层出发,就培养创新型人才问题来看,大学在教育活动开展后,学生在进行知识的掌握过程中,需要根据所掌握的知识。
1.3 教学活动趋向于实践化。学生知识的充实和知识体系的构建,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体系的更新,如何通过自身努力,将知识融入到复杂的实践当中并进行相应的创新活动,已成为高校和大学生自身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作为创新型人才,需要在掌握知识的前提下,运用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逐渐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所以,大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过程当中,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空间,充分运用校内外种种资源,将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根本,在课内外充分贯彻实践性原则。
2.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大学教学改革方略
2.1 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创新活动从一个侧面来说,是一种思维不受约束的个性活动,所以创新型人才需要大胆质疑,敢于打破常规,因此,这种活动要求学生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包括学生自主选择专业、选择课程、安排学习时间等,这要求大学需要建立相对独立的弹性学习制度,建立大学教学过程中的转专业、跨专业制度,并扩大学校的选修课选择范围,实施完全的学分制改革。
2.2 树立跨学科意识,建立创新型课程体系。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学生身后的学习功底和开阔的视野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以往,大学教育是以专业为基础,根据专业体系设定相应课程,虽然这种学科体系对于学生的专业素养具有一定的培养作用,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桎梏了学生的思想,因此,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需要大学树立跨学科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教师开展更多的讨论课,多开小班课,为学生提供开展讨论、研习的良好环境。
2.3 提高实践教学的学术性和研究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意识,并指导学生进行学术性研究,在研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这对于大学教师来说,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需要在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前提下,精心安排教学过程,将学术性、研究性和实践性安排于课程中,创造富有创新性的课堂环境。
结语:
因此,在大学教学方法上,给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加强对学生学术性和实践性的引导,并发挥大学的引导作用,从而提高大学对于学生的引导作用,从提高大学的教学方法角度,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庞洁丽.建设创新型国家视阈下的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探析【D】符日潭大学,2011.03.
[2]赫福霞,谢桐音,谢桂林.研究性教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索【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07.
(作者单位:北华大学信息技术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