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生活的物理
2013-04-29吴杰
吴杰
新课程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就是说物理教学要贴近日常生活,要引导学生关注与物理有关的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注重把枯燥无味的课本知识和多姿多彩的生活联系起来。新教材在各章节基本都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引入,并安排了许多课外小制作,让学生经历了许多方面的实践活动,培养了广大学生的动手、动脑及创造能力,给学生的物理学习活动赋予了活力,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一直注重把物理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挖掘生活中的资源,应用于物理教学,让物理更加具体化、趣味化。具体措施为:
一、从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课题
例如,在学习“希望你喜爱物理”一节时,通过物理现象向学生展示多姿多彩的物理世界,使他们初步知道物理学的研究内容。接着向学生展示物理学在过去和现在的人类社会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使学生认识到物理不仅有趣,而且十分有用,形成起始的兴趣,并且介绍伽利略、牛顿、居里夫人、爱迪生等科学家的发明故事,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欲望。在学习动手做实验时,通过几个人人动手的实验,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奇妙有趣的物理现象就在身边,并使用一些激励性语言,增强学生动手的意识,让学生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
二、发挥学生能动性,给他们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
教材中安排了一些小制作,如制作钟摆,制作有色眼镜,制作针孔照相机,制作简易潜望镜等,我还知道学生根据知识能主动提出一些相应的小制作方案。例如,在“声音与环境”中,指导学生用纸杯、棉线制作小电话,用塑料袋、胶纸板筒或饮料瓶制作能“吹”灭烛焰的音炮,用漏斗、塑料软管、薄膜等制作听诊器,用吸管制作乐器等活动,这样不仅增强学生动手机会,同时也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三、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在课时安排上,每两周安排一节物理小制作展示课,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带到教室,交换欣赏,并到讲台边介绍边展示给全班同学观看,例如,学生学习平面镜成像知识后,根据教材要求制作简易潜望镜,学生的创造热情很高,回家找器材迅速展开小制作,并反复改进,效果非常好,有的学生还把自己制作的潜望镜给父母看,让亲戚朋友欣赏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另外学生在活动中也发现每一次小制作的成功都来之不易,每一次制作都会给自己带来快乐,带来收获,都会有新的发现,尝到了学习物理的乐趣,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增强。
我们所开展的物理小制作活动,大部分是学生自己设计制作方案,自己寻找器材,自己动手而成的,而且一般都是学生一个人在课外或者家里完成,针对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先是自己想办法解决,然后再通过和本组同学讨论解决,或是和老师一起商量办法,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收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具体收获是:
1.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及创新能力
传统的物理教学中学生的动手、动脑及创新能力发挥不够,教学中应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例如,在制作针孔照相机后,继续引导学生如何才能改变像的大小?还有哪些因素会使像有变化?把小孔的形状做成三角形、四方形等不同形状,看看对像有无影响?在学习光的反射后引导学生改进土电话,讨论如何能使人眼能明显地看到棉线的振动,经过讨论,很快有学生就提出把一面小镜子拴在棉线上,绷紧棉线,让阳光照到镜子上,镜子反射出来的光斑在晃动。这些活动没有划定边界,也没有预设每个人都必须达到确定目标,既要动手又要动脑,既要自己学会运用知识,又要与他人切磋交流。通过这些活动既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又培养创新能力。
2.丰富物理教学,加强物理和社会的联系
新教材中安排的小制作要求不高,大多可以就地取材,学生可以从日常的生活和周围环境中取来物品就进行小制作,且制作简便,现象明显。由于小制作中所用材料本身的用途并不是用于物理,所以这些做法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外小制作与教学同步进行,这样对知识技能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又能弥补课堂物理实验的不足,同时把物理活动延伸到课外,形成了学生自主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学方式。
3、加深师生间的交流,形成新型师生关系
在制作活动中,教师的任务就是经常与学生接触,了解学生的需求,倾听学生的需求,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活动,这样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认可教师为他们中的一员,愿意没有拘束地一起交谈和讨论。通过活动,使教师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发着和引导者,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学习的主人。新型的师生关系奠定了课堂的民主气氛,奠定了学生想学好物理课的愿望,学生“亲其师,则信其道”产生了一种极大的向“师”力,学生依赖老师,尊重老师,更想学好老师所教的学科以期得到老师的表扬、支持。这些积极的情感,对教育的成功实施是至关重要的内在因素。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昭阳湖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