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缺点分析
2013-04-29吴海燕
吴海燕
摘 要: 文章阐述了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优缺点,指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发挥多媒体技术的长处,同时正视多媒体技术的短处,真正做到扬长避短,增强教学效果,促使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关键词: 多媒体 小学语文教学 优缺点
引言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多媒体技术为教师提供了宽广的空间、丰富的教学资源,使语文课的学习更有吸引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素养和学习能力,促进课堂教学的转变,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1]。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体会。
1.使用多媒体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优点
1.1自主性学习
新课程理念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也就是说,课堂教学必须结合学生身心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辅助教师的“教”,更主要是辅助学生的“学”。在语文课教学中,重要的是情境的统一,让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有与作者“感同身受”的体验[2]。如把《墨梅》的意境利用课件播放传达出来,可以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到梅花的美。学生看到这如诗如画的景物,宛如身临其境,仿佛正在与作者对话,产生共鸣。这样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主动性会大大提高,学习效果也非传统教学模式所能比拟。
1.2探究性学习
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相对,强调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的自主、独立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3]。比如在教学《莫高窟》时,课前教师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及其他途径收集大量有关莫高窟的资料,并根据自己的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选择、分析、处理,使学生对莫高窟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领略莫高窟的美,了解它的艺术价值,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课堂上教师借助多媒体的声像功能,播放介绍莫高窟的录像,并配上生动的解说词,撩开莫高窟的神秘面纱,将学生带进情境,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极大地激发学生对祖国古代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向往,并适时抓住学生的兴奋点,问:“通过对《莫高窟》一课的学习及课前对莫高窟的研究,你对莫高窟解了些什么?那你还想了解些什么?”一下子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本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3合作性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3]。比如在教学《卢沟桥烽火》一课时,课前教师、收集许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图片、录像、文字资料等,制成资料库,并建立十大专题,供学生查询。学生在上网浏览了学习建议后,进行自由组合,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有不同的分工,搜集材料、整理资料、图片制作、动画制作,各成员相互协作,相互配合,每人都成为小组内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对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在收集、探究、研讨的过程中,学生亲身体验了自主合作学习的乐趣,不但学会了知识,更拓宽了视野。每个人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都把自己当成了学习的小主人,学习的热情也达到了极点。教师还建立了“质疑问难”模块,学生在研究中遇到疑问时便进入到其中的留言板,把疑问写下来,上传,教师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2.使用多媒体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缺点
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发现,使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教师容易受到已定型的课件的影响,完全围绕课件讲课,缺少了课堂教学中最为精彩的“即兴发挥”过程,把原本的“课件辅助教师”變成了“教师辅助课件”。如果老师仅仅是把课堂上的主要活动变成操作鼠标,学生的主要活动变成看屏幕,画面频频变换,学生目不暇接,而思维却处于休眠状态,那么,这种教学不过是一种“新款”的注入式教学而已,这种改革只不过是由过去的“满堂灌”变成了“电子灌”而已。例如在《有趣的发现》这一课的教学中,有的教师搜集了大量类型众多的昆虫图片,分门别类制作成教学课件,上课时不断点击鼠标,那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在学生眼前一闪而过,学生除看到了几个好看的画面,记住了某个事物个别的、零散的特征外,由于没有深入地与文本展开对话,进行思维实践活动,可以说学生是一无所获,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学生思维上的“依赖性”、“惰性”,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4]。
语文应该是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多媒体应该为“学习语言”服务。结果,花里胡哨的声像、图文成了主角,而语言成了辅助,语文课的本质消失了。语文课,特别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其意境很多时候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如果用课件来展示美,就等于把语言所蕴含的美直接强加于学生,剥夺了学生想象的权利,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的感悟。俗话说:“想得美”,想象的空间是很大的,无拘无束,信马由缰,想要多美就有多美。比如上《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课文条理清晰,语言优美,展示了维也纳独特的风情。学生本可以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在轻松愉悦的音乐声中,调动大脑库存中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对维也纳的美丽风光、维也纳独具特色的音乐元素、人们对音乐的热爱等,进行一番奇妙的“思想之旅”,与文本、教师之间展开深层次的对话,使学习探究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思维的再建构过程。可许多教师不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课件,以图片、视频资源代替了学生的读书活动,随着图片、视频的一一展示,那些原本极富想象的音乐元素,就在学生的头脑中定势、定型了。
结语
语文教师在充分学习课改理论的同时,要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正视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负面作用,注意扬长避短,不断强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郭绍青.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孙孝发.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J].教学杂谈,2008,5:21-22.
[3]丁继文.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1,32:352.
[4]林晓华.多媒体辅助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J].科技信息,2008,18: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