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男主人公的恋母情结
2013-04-29邵春发
摘 要:《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是美国著名的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最著名的作品。在这部戏剧里,男主人公乔治具有双重人格,内心还深藏着恋母情结。本文从心理学出发,试图深入剖析男主人公乔治身上潜藏着的恋母情结。
关键词:爱德华·阿尔比 乔治 恋母情结
爱德华·阿尔比是美国著名的剧作家,创作了很多优秀的戏剧作品,其中最负盛名的要属《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这部戏一经演出,就在美国的戏剧界引起了轰动,也使得阿尔比一举成名,获得了1963年的“纽约最佳戏剧评论奖”。迄今为止,有不少评论家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该戏剧进行评论。总体上,评论家们主要从这部戏剧的荒诞性入手,他们认为阿尔比精通荒诞的艺术,作品多是用近乎荒诞的手法对现实进行无情的揭露,但是少有评论家从作者的心理层面出发,解析他加诸作品中的无意识表达。在这部戏剧里,男主人公乔治具有的双重人格和恋母情结,是理解这部作品的关键所在,但是作者巧妙地将其埋藏,需要我们深入地挖掘才能发现。
在这部戏剧里,女主人公玛莎是学院院长的女儿,男主人公乔治是这个学院的历史系教授。在外人看来这是一对令人羡慕的夫妻,妻子玛莎虽人到中年,仍风韵犹存,而且还是院长的女儿,丈夫乔治则是个教授,夫妻二人在外表现得恩爱有加。但事实上,乔治和玛莎的关系并没有外人想象得那么简单,在他们恩爱的表象下潜藏着不少危机。只要一回到家里,夫妻二人就开始了无休止的争吵。乔治扮演的角色似乎就是一个饱受妻子压迫,从最初的忍耐到后来的忍到极致终于爆发的软弱丈夫的形象,从第一幕里乔治对玛莎无休止的指责忍气吞声、顺从容忍到第二幕乔治开始反唇相讥再到第三幕俩人对对方身体上的攻击,乔治对待玛莎的态度发生着线性的改变。
玛莎对待乔治的态度则是忽冷忽热,她可以用最刻毒的话来羞辱乔治,但是当她发现乔治难过的时候,她又反过来像哄小孩儿一样去哄乔治开心。而乔治对妻子阴晴不定的态度更多的是采取了容忍,虽然到后面也有反抗,但到最后当一切平静下来的时候,他还是觉得身边的妻子是他最深爱的人。乔治和玛莎这种又爱又恨的复杂关系其实是有深层次的原因的,这个原因就是乔治潜藏在内心的俄狄浦斯情结。玛莎对于他来说已经不光是妻子这么简单,在无意识里他对玛莎存在着恋母情结。
根据佛洛依德经典心理学理论对于俄狄浦斯情结的阐述,不难解释乔治对玛莎既是丈夫又是孩子的复杂心理。佛洛依德认为,男孩生来就有占有自己母亲的欲望,这种欲望是自私的,不容许其他任何一个男人与其分享,为此他能杀死自己的父亲,做任何事以达到独占自己母亲的目的。①
首先乔治的恋母情结表现在他对玛莎忽冷忽热态度的反应上。他在内心里是深爱玛莎的,这在第一幕里就直接表现出来了。面对妻子阴晴难定、忽冷忽热的个性,乔治显得更温顺,更忍耐,有时甚至表现得有些淡漠。交谈时,他总是被妻子打断,就算是和玛莎吵架,他也从不大声,不管玛莎怎么羞辱他,骂乔治是个“混蛋”,“一头猪”,“去死吧”,“狗娘养的”,②他都温和地接受。乔治对玛莎深夜邀请客人来家却不事先通知他表示了不满,但还是拗不过玛莎,他总是在说:“好吧,好吧……”③乔治不想让玛莎伤心难过,所以总是在不断地妥协,不断地顺从,从这点上看,乔治还是很爱玛莎的。
同时他也很享受玛莎把他当孩子一样哄的感觉。当玛莎一会儿像训孩子一样训斥乔治,看到乔治难过了,又像母亲哄孩子一样哄他,给他唱歌,还叫他“可怜的小乔治”。④当玛莎打趣说乔治已经不年轻的时候,乔治还用略带孩子气的嗓音对玛莎说:“我可是比你小六岁呢,我一直都很年轻呀!”⑤当他们俩互相笑称对方都会成为秃子的时候,玛莎对乔治说:“来妈妈这,给你妈妈一个大大亲吻吧!”⑥这个时候乔治看起来简直就像是玛莎的儿子,他很享受玛莎像对儿子一样对待他,也似乎以自己比妻子小六岁感到很骄傲,这对于一对人到中年的夫妻来说是不太正常的。而类似这样的场景在往后的几幕中更加突出。在第三幕里,玛莎称自己是“大地母亲”,⑦而那些曾经追求过她的男性都是“可怜的孩子们”,乔治就是那些“可怜的孩子们”中的一员,他是唯一能让玛莎感到幸福的“孩子”。在玛莎眼中,乔治就像是她自己的孩子,而不是她的丈夫,对此,乔治也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反感,而是非常享受这种感觉。
其次,乔治恋母情结的另外一个证明就是他父亲的死。在剧中,作者很间接地提到乔治父亲的死。玛莎在剧中向客人揭乔治的短,说道:“想象下吧,还有这样的事呢!有一本书上写着一个男孩杀了自己的父亲母亲,却假装这是起交通事故!”⑧而后面乔治自己也承认道:“不,先生,这完全不是小说,这是真的,是真实发生在我身上的。”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乔治确实是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而且假装这是一起交通事故,当时他所开的一辆汽车,撞向了一棵大树,在车上坐着的父亲因此丧生。表面上看这只是一起交通事故,但是乔治其实是故意为之的。对于这一点,评论家阿迈齐认为“作者一步一步地引出乔治父亲是被乔治杀死的这一事实或许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可能阿尔比想表现乔治的恋母情结,另一个是他想让乔治的人物性格更饱满”⑩。阿迈齐的评论为我们从心理层面研究乔治的恋母情结提供了一扇窗口。在乔治的成长过程中,对父亲的憎恨就一直潜藏在他的内心,要把父亲杀死的想法就像幽灵一样徘徊在他的无意识世界里,而一旦有机会,他就会在无意识的驱使下实施。
另外一个能表现乔治恋母情结的事件是乔治杀死了他们的“儿子”。在现实中,玛莎和乔治是没有儿子的,但是他们假想了一个儿子,并把他们可能对真实儿子的爱倾注到了这个假想“儿子”的身上。对于玛莎来说,这个“儿子”是非常完美的,她想象这个孩子是生于二十一年前的九月的一个晚上,非常健康,她给他买泰迪熊,买从奥地利进口的婴儿床,他们甚至想象了这个儿子眼睛的颜色,想象他喜欢晒太阳,喜欢学校,还喜欢夏令营,热爱滑雪、游泳,还有一次在田野里被一头奶牛弄伤了胳膊。玛莎沉浸在对假想“儿子”的美好想象中,每一年她都给他过生日,好像这个儿子是真实存在的,在玛莎心中,这个完美的“儿子”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人都够取代“儿子”在她心中的位置,就连丈夫乔治也不可能。
对于乔治来说,他在无意识中认为这个假想的“儿子”是一个威胁,他介入了自己和玛莎之间。因为在玛莎心中,“儿子”是完美无缺的,她几乎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到了“儿子”身上,因此乔治就无法得到玛莎完整的爱。对此,乔治感到很痛苦,但又无能为力,因为他根本无法和一个不存在的虚拟“儿子”争夺妻子的爱。终于在剧末,乔治的忍耐到了极限,他再也无法容忍这个“儿子”的存在了,他“杀”死了“儿子”,一方面是出于对玛莎粗鲁地践踏他男性尊严的报复,而另一方面,也是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乔治的恋母情结使然。因为在内心深处,乔治把玛莎当做是他的“母亲”,而自己是玛莎的儿子,他的这种恋母情结加诸玛莎身上,所以当有另外一个“儿子”占据了玛莎所有的爱的时候,他怎么可能忍受的了呢?因此他最终选择杀死这个“儿子”,以达到独占玛莎全部的爱的目的。
而乔治对自己的恋母情结是不愿被任何人发觉的,或许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的恋母情结会让自己和玛莎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和纠结。一方面,他是玛莎的丈夫,这是在所有外人看来很正常的关系;而另一方面,在内心深处,他把恋母情结加诸玛莎身上,在他的无意识中,他对玛莎的爱变成了儿子对母亲的爱,而正是由于恋母情结,他不容许任何“第三者”出现,这也是为什么他要“杀死”玛莎的假想“儿子”的原因。
生活在双重人格里的乔治无疑是痛苦的。作为一个男人,一个丈夫,在当时的男权社会里,他想要像其他男人一样,维护自己男性的尊严,尤其是来访的尼克对妻子汉尼时时刻刻显露的男性权威更刺激了乔治的神经,但他却时时刻刻生活在玛莎的强势压迫下,或许因为他对玛莎的爱可以让他忍耐一时,但是乔治的忍耐底线是他作为一个的男人自尊,为此他会不惜一切。面对玛莎不断地挑战他男性的自尊,他的忍耐就像一个气球,被压迫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最终会爆炸。这点在乔治一改第一幕里的顺从和忍耐,开始对玛莎无休止的责骂予以反抗时可以看出来。他在玩游戏的时候对玛莎的感受完全不管不顾,还不管玛莎愿不愿意,就开始玩新的游戏,他还有意地将话题引到孩子身上,尽管他知道孩子是玛莎心中的最痛。但同时,由于他对玛莎的恋母情结,让他对玛莎存在如儿子对母亲一般深深的依恋,他根本无法去恨玛莎,也不忍心让玛莎伤心难过。
乔治的恋母情结把他推向了一个夹缝,他在这个夹缝里被左右挤压,对玛莎的爱与恨交织在一起,拉扯着他的心。他隐约能感受到自己的恋母情结是很危险的,对此,他也感到恐惧,或许正是出于这种恐惧,在戏剧结尾的时候,乔治和玛莎在听着“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歌声的时候,乔治呆若木鸡,仿佛一切都静止了,或许在他的潜意识里,他想逃离,但是恐惧却让他无法动弹。
① Charles, Rycroft: A Critical Dictionary of Psychoanalysis. Methuen, 2nd Ed. 1995.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Edward, Albee: 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 Penguin Books USA, 1983.
⑩ Richard E. Amacher: Edward Albee,Twayne Publishers, 1982,p82.
作 者:邵春发,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2010级研究生。
编 辑:杜碧媛 E?鄄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