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撤地设市:海东的机遇

2013-04-29阳传春

经济 2013年7期
关键词:海东建设发展

阳传春

编 者 按:

海东位于兰(州)西(宁)经济区轴线的中心地段,是青海省乃至青藏高原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2013年2月,国务院批准海东地区撤地设市,海东地区162万各族人民结束了多年的渴盼,海东要圆“城市梦”了。

对海东人来说,“城市梦”由来已久,早在1986年青海省委、省政府海东工作会议小组讨论时,有的同志就提出过撤地设市的设想,但由于条件尚不成熟而未能实现。

“城市梦”就是“富民强区”的梦,20多年来,撤地设市一直是海东历届地委、行署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梦寐以求的夙愿。2013年2月,海东各族人民梦想成真。正如青海省委书记骆惠宁指出的那样,海东地区撤地设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欠发达地区、多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

海东从此再出发

1978年国务院批准设立海东地区,下辖6县,平安县被定为海东地委行署所在地,建区35年来,海东地区综合经济实力连年跃上新台阶。1978年,海东全区生产总值仅有2.2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9元。到90年代中期,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总产值。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首破百亿元大关。

2012年,海东地区GDP增速位列全省第一,一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二产位列全省第一,三产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在全省前列。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74.13亿元,是1978年的120.76倍;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111.78元,是1978年的47.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52.15元,是1978年的34.8倍;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6.08亿元,是1978年的69.4倍。

“改革和创新为海东实现了跨越发展。”海东地委书记于丛乐说。

目前,海东工业逐步实现了从小作坊到大企业,从发展高耗能、高污染工业到发展“高、新、轻、优”新型工业的艰难蜕变。一个以海东工业园区为载体的新型工业化模式正在稳步推进,仅用两年时间,已形成了以冶炼、酿酒、建材、农畜产品加工、有色金属、能源、装备制造、轻工纺织等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和“一区四园三个工业集中区”的发展格局。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海东人民幸福指数也在不断提升。2007年以来,海东地区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大民生投入,做实“小财政、大民生”这篇文章。五年来,全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居民住房等民生支出达到223.3亿元,占全区一般预算支出的75%,是前五年累计数的1.9倍。

如今的海东,社会政治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撤地设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重铸“哑铃”新机遇

长期以来,甘肃兰州和青海西宁两个省会城市各成中心,中间的海东未与两个省会城市形成有机联系、互动发展的局面,兰西经济区呈两头强、中间弱的“哑铃”状态。

如何改变兰州和西宁中间的弱势连接状态?有专家认为,海东撤地设市后,在西宁、兰州两个城市中间产生次中心城市, 作为地级市,发挥其贯穿东西的作用,兰西经济区将有效形成整体,同时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国家兰西经济区建设和国家六盘山片区扶贫开发规划实施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可在青海省东部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从而拉动青海省经济社会均衡协调发展。

还有学者分析,从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层面看,作为地级海东市与原海东地区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海东市可以更好地推出一些具有吸引力的项目,资金的优惠政策,可以更多地为投资者提供宽松环境。特别是作为一级政府,可以增强行政区域管理能力,让投资者更加感觉到投资的安全和放心;同时,更便于加强与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成为连接兰西经济区之间的坚实杠杆。

“海东撤地设市,有一个显著的推动力,这就是工业园区建设。”青海海东工业园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董璞说。

当前,海东加快实施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升园区水、电、路、气、运、讯等生产要素保障步伐,工业园区正借势发力,通过招商引资、集聚产业和培育劳动力,按照青海省提出的打造千亿元、百亿元产业基地要求,加快推进重大产业发展和产业基地建设,为东部城市群建设提供厚实的产业支撑。

城镇建设新机遇

从国家战略层面看,推进城镇化将是今后较长时间内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此刻,海东撤地设市,就能更好地抓住城镇化建设的机遇,促进经济发展。

长期以来,海东的城市发展只限于小县城和小集镇的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城市建设定位不明,城市功能不全,对产业的支撑和带动能力不足。

自明确撤地设市以来,海东地委、行署经过严密论证,确定了城市发展“两步走”的思路。首先以“一市一区五县”格局设市,最终实现“一市两区四县”目标,未来的城市发展格局得以确立。

“撤地设市就是让海东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我们在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中,将充分保证民生工程优先。”海东行署专员金长华表示,今年海东城市建设的力度要大于以往任何一年,全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将完成投资40亿元以上。

根据东部城市群建设规划,到2030年海东地区城市规模人口为121万人,城市用地规模控制在128.98平方公里。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质量建设,城际联通、城乡统筹、产城一体等重要理念,对平安、乐都进行同城规划、组团发展、互为促进、逐步实现一体化,有效带动海东城镇化建设进程,强化城市的中心地位,进而提高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城镇化可以帮助民族地区群众进一步接受现代文明,尤其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能够让民族地区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青海民族大学校长、藏学专家何峰说。

在刚刚谢幕的“2013青洽会”上,海东地区项目专场签约总投资达385.5亿元,其中包括海东工业园区国际商贸综合城、海东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44个项目;海东的大开发、大建设给企业家、投资商提供了大展宏图的良好平台。

文化提升新机遇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而海东地区自古是河湟文化的核心区。数千年来,海东的先辈们创造了灿烂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历史文化、农耕文化,形成了吃苦耐劳、奋勇进取、团结友善、包容乐观的性格特征。同时,海东自然景观禀赋丰富,旅游资源多样独特。

“一定要想方设法让海东地区文化事业同海东经济‘比翼齐飞。”于丛乐书记说。

从平安湟水奇石文化产业基地、乐都文化产业示范园、互助“梦幻谷”文化产业园到化隆黄河上游影视娱乐中心近年来,海东地区进一步挖掘和整合河湟文化资源,多措并举,建设特色文化产业聚集区,着力建设河湟文化走廊。

今天的海东市设立,为宣传这些优秀民族品质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会,更有利于在一个地级市层面上,将海东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特色进行组团打包,提炼优化,从而使海东的特色形象更突出,对外宣传中的特色更鲜明,对外影响力更大。

民生建设新机遇

海东地委、行署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随着海东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行政机构设置也显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撤地设市后,海东建立一级政权组织,将依法选举产生海东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等机构,可依据市情,更加充分地发挥海东人民的民主权利,依法参与国家管理和社会事务,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同时,实现由省派出机构的管理方式向政府管理方式转变,理顺行政管理体制,从根本上为改善民生提供有效的保障。

在撤地设市城市建设中,每年省上将向海东投入建设资金15个亿,带动社会投资40—50个亿,其中有一大部分将被投入到平安、乐都的基础设施和民生的工程中。

“如果地区建成城市,会有更多的打工机会吧。这样儿子打工就不用跑太远,早点把房子拾掇好,也好给他张罗娶媳妇。”生活在平安县石灰窑乡红崖村的才恒说。

才恒告诉记者,她家有3口人,十几亩地,虽然口粮不用犯愁,但现金收入得靠老伴挖虫草和儿子去打工。挖虫草每年能给家里带来1万到2万元的收入,儿子打工虽然挣钱多点,但是来回路费会花去不少。

“解决三农问题,特别是解决藏区发展问题,最终要靠城镇化。撤地设市、撤县设区无疑是海东和乐都迎来的一次历史发展机遇。”青海社科院副院长孙发平说。

按照规划,建成后的海东市将更加便捷、宜居,届时,发展的成果会带给海东各族群众更多的好处,惠及千家万户。

一个崭新的海东市即将款步走来,它将率领海东各族人民,实现青海省委、省政府既定的目标:青海功能优化的重要城市,兰西经济区的产业基地,高原现代农业的示范地区,东部城市群的重要支撑,全省科学发展的新增长极。

新海东,明天会更加美好!

猜你喜欢

海东建设发展
女性多练深蹲好处多
筑梦海东,遇见未来
筑梦海东,遇见未来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