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论“神”
2013-04-29李艳鸣
李艳鸣
神是精神、意志、知觉、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最高统帅。它包括魂、魄、意、志、思、虑、智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能够体现人的健康情况。古人很重视人的神,《素问·移精变气论》也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因为神充则身强.神衰则身弱,神存则能生,神去则会死。
中医认为,活人与死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活着的人有精、气、神这“人生三宝”。在这里要讲的则是第三宝——“神”。
“神”的概念
中医里的“神”指的不是某种具有神秘力量的生物,而是每个凡夫俗子都具备的一种状态。狭义的“神”可以理解为人的思维意识,广义的“神”则是人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灵枢·平人绝谷篇》说:“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也就是说,神是以精、气为物质基础的,所以又称精神。精神是脏腑气血盛衰的外露征象,通过眼神、气色、语言、动作、呼吸、心跳等表现出来。
如果一个人的精、气、血、津液充足,脏腑功能强健,就会“神旺”;反之则会“神衰”。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决定了神的健旺与衰弱,反过来,我们也能通过神的健旺与衰弱来推断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因此,我们夸一个人看起来很“精神”,不仅是说他精神状态好,也指他气色不错,身体显得很健康。
五脏与五神
中医认为,神主宰人体的精神活动,并分属于心、肺、肝、脾、肾等五脏。其中,心藏神,具有主宰人体一切生理活动和精神思维活动的功能。中医认为心的功能与现代医学中的大脑类似,是人体活动的总指挥。
肺藏魄。魄是不受内在意识支配而产生的一种能动作用表现,属于人体本能的感觉和动作,即无意识活动。如耳的听觉、目的视觉、皮肤的冷热痛痒感觉,以及新生儿的吸乳和啼哭等行为。
肝藏魂。魂随神往来,受神主宰,主要包括一些非本能的较高级的精神思维心理活动,如人的情感、思维等。魂和魄均属于人体精神意识的范畴。但魂是后天形成的有意识的精神活动,魄是先天获得的本能的感觉和动作。因此,我们常用“失魂落魄”来形容一个人惊慌忧虑、心神不定、行动失常的样子。
脾藏意。意就是将从外界获得的知识经过思维取舍,保留下来形成回忆的印象。脾藏意,指脾与意念有关,脾气健运,化源充足,气血充盈,就会表现出思路清晰,意念丰富,记忆力强;反之,“脾阳不足则思虑短少,脾阴不足则记忆多忘”。
肾藏志。志是意的延伸,根据记忆产生意念但尚未成定见之时的思维称之意,意念积累之后形成的认识称之志,两者往往合称为意志。“肾藏精,精舍志”,肾精充足,人就会精神充沛,思维敏捷。核桃作为中医里的补肾佳品,有健脑的功效。
明确了五脏与五神的对应关系,对于临床治疗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人们生病时,不仅身体会有种种不适,精神上也会有所损伤。这时就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理对应的脏器,达到身心的全面健康。
(编辑 孙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