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脚划船

2013-04-29沈海滨

青春期健康·家庭版 2013年4期
关键词:浮岛水草渔民

沈海滨

在缅甸掸邦高原西南部,有一个茵莱湖。常年生活在这片水域上的缅甸人,被称为“逐水而居的人”。他们依然保持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传统。当地渔民至今还保留着“独脚划船”的习惯,这在全缅甸乃至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最近,我有幸来到缅甸茵莱湖采风,亲眼目睹了这一獨特的捕鱼方式,使我大开眼界,啧啧称奇。我看到茵莱湖上的渔船形状纤长,渔民在船尾用一只脚站立,一只脚来操纵船桨,与划桨的脚同侧的手控制方向,另一侧的手则用来保持平衡。渔民划船的姿态一拐一拐地,看起来像跛子行走,而船可笔直前行,也可自由左转右转,非常自如。渔民一人一舟,头戴草帽,身穿罗衣长裙,是那样的悠闲,那样的与世无争。

茵莱人的生活离不开水。人们居住的高脚屋就建筑在水面上,以桥相连的高脚屋群便形成了独特的水上村落。每户人家屋下都拴着一条船,供人们出行用。一般的市场交易也在水面上进行,人们定期驾船聚集到一起进行买卖活动,从而也形成了独特的“水上集市”。

在茵莱湖面上,到处都能见到一种由水草和其他杂质混合形成的“浮岛”,茵莱人将水稻等作物种植在上面,形成了除渔业之外独特的“浮岛农业”。浮岛是水面上的陆地,也是茵莱人重要的财产,小型浮岛一般用来种植作物,大型浮岛则用来建筑房屋、村落。女儿出嫁,也会把浮岛当作嫁妆。此外,信奉小乘佛教的茵莱人还在水上建佛寺。各种佛教节日庆典和日常礼佛活动都在一座著名的水上佛塔进行。

生活在茵莱湖边两岸的水上人家,循着祖先的生活方式,住在传统的高脚屋或是渔船里,他们不需要时钟来叮咛时间,大自然就是最好的时钟,日出而渔、日落而息,个个都是大地之子,他们早已融入了自然。

茵莱湖是缅甸第二大湖,湖面海拔970多米,湖的面积约145平方公里,湖水深2~3米,雨季时可深6米。茵莱湖的风光秀丽而独特,湖水浅而清澈,长满了水草,湖中小岛处处都是美景,空中有自由翱翔的海鸥,水中是悠闲的鸭子和水牛,茵莱湖畔有17个村落。湖中有30多个村庄,其中绝大部分为茵达人。

茵莱湖三面环山,如果到水上的度假酒店,需要坐船过去,您可坐上装有马达的长形木舟,经过长约五、六公里的河道,便驰入湖心。

我坐的是那种吃水轻浅的柴油机动船,船身很长,船头高高翘起,重心落在后半段,内体漆彩,这种机动船别的方面都好,唯一的缺点就是噪音太大,极易破坏湖上的幽美的意境,不过湖中密布水草,噪音小的汽油发动机吃水较深,容易被水草缠住,无法行船,而这种价廉物美的产自中国的柴油发动机,因不受吃水深浅的限制,自然大行其道。在长长的水道上,一路迎面而来的船只很多,对面船只飞溅的水花煞是好看。我还看到水里有正在泡澡消暑的水牛,光腚戏水的孩童,船开了20分钟,从运河进入湖口后,水面豁然开朗,雾霭中的两面群山,沿湖列席向南,湖水清浅,看得清顺水飘忽的水草。不时有水鸟掠过水面,留下忸怩的叫声。

快接近度假村时,竟然又要换一次船,一个头戴斗笠穿着沙龙的船夫站在船尾,我好奇地打量着他那独特的划船姿势:只见他一只脚踩在船板上,一只脚悬空荡浆。如用左脚划船,则用左手握住浆把,用右脚划船,则用右手握浆,划船时,手、腰、脚同时用力,小船飞速向前行驶,而不划船的手和脚则起了平衡作用,这种外人看来不可思议的划船姿势对于他们是再正常不过了。

用单脚划船的茵达人,只在茵莱湖看得到,如今已成了茵莱湖的独特标志,远看就像跛子在水上行进,很抢眼。后面还有更让人惊奇的呢,到酒店后,看看吃饭时间还早,我便预定了一艘小船,决定去拍摄黄昏下的茵达人捕鱼。

据说湖中生活着20多种鱼,已经过了捕鱼时间了,湖面上渔船不多,偶尔见到两三条,每条船的船头都放一个状如大斗笠、两头中空的倒三角形鱼筐,那就是捕鱼工具——罩鱼笼。沿着一排排的菜园前行,看到一家人坐着小船,在自家的“菜地”里摘西红柿,感觉很神奇。由于造一块地很不容易,如果地种不完,还可以相互割让,但价钱不菲。刚巧一个缅甸少女划船从“菜地”出来,看样子采摘了不少蔬菜,看着那红色的背影消失在绿色的水上陇畦间,一幅好美的画卷。

茵莱湖是缅甸的鱼米之乡,茵达人世代依水作息,以鱼作食。由于水中长满水草,不能用网,渔夫们仍采用一种古老的罩鱼方法。只见他们不紧不慢地把一个高约两米,直径约一米的竹笼直插水中,然后用一根长长的鱼叉插到笼子里面上下叉。我观察了半天,并不见有什么收获。我向正在打鱼的渔民驶去,本打算购买点鲜鱼,问了几人,都两手空空。一个渔民告诉我们,有时在湖里游荡一天也不一定打到鱼。我观察了好长时间,渔夫好不容易才叉到巴掌大的一条鲫鱼。我这才明白,这种古法打鱼,也许已经不完全是一种谋生手段了,只是茵莱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就像城里很多人需要到茶馆喝茶聊天一样。

茵莱湖附近还有一个很大的市场。我一大早乘船来到这里,只见水边已经停泊着上百条船,岸上是从山里来的一队队的木轮牛车。集市建在岸边,是用竹木搭建的简易建筑。看来,这里是当地一个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我到的这一天正逢集日,市场上,有卖各种各样的日用小商品的当地人,渔民把他们的鱼干和鲜鱼拿到这里交易,而山民们则用牛车运来了土法制作的蔗糖和山货来这里销售。然后,再换回自己需要的商品。

茵莱人,世世代代就这样生活着,饱食终日,没有功利,没有浮躁。当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这里已经开始有了一些游客,现代的文明已经渐渐浸染着这个封闭的地方。我想,用不了多久,他们将会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这应该只是个时间问题了。两种文明,物质的和精神的,似乎总是在矛盾之中,谁也改变不了。但愿他们更长久地拥有这份宁静。

(编辑 王琳琳)

猜你喜欢

浮岛水草渔民
人工生态浮岛对明渠流水动力特性的影响研究
不同流速条件下生态浮岛固定方式稳定性模拟研究
150平方公里浮岛漂向澳大利亚
秘鲁渔民的生态平衡智慧
宣扬渔民一家 鼓励渔民互救 广东省渔业互保协会竭力打造“渔民之家”
“实验与探究”的变式应用
多层组合生物浮岛对城市河水的净化效果
水草冒泡的秘密
为什么金鱼缸里要放水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