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民表《燕京秋怀》组诗赏析
2013-04-29杨毅鸿
杨毅鸿
摘 要:黎民表作为明代中期七子派的重要羽翼人物之一,其诗风与七子派一样追步盛唐格调,近体以老杜为宗。他的七律组诗《燕京秋怀》风格沉郁顿挫,苍凉大气,起承转合法度严谨。他在诗歌创作中主要学习杜甫的精神法度,少有七子派诗歌的摹拟弊病,这组诗也能以小见大地反映出他对改善七子派诗歌摹拟缺陷所做出的努力。
关键词:黎民表 七子派 格调 诗歌
燕京秋怀
北郭秋阴接九垠,登台一望倍伤魂。霜前砧杵千家动,日落风尘万里昏。天上已违攀凤侶,山中尤忆卧龙村。孤舟渺渺堪愁思,恐入枫林有断猿。(其一)
广寒宫殿帝城西,锦石瑶沙玉作蹊。白鹤每依华表下,紫鸾多藉碧梧栖。流云宛转通仙掖,坠叶飘摇满御堤。一自金舆巡历后,月中环珮冷凄凄。(其二)
秋风袅袅吹边塞,转饷千艘入浊河。白草漭连青海阔,黄尘秋暗黑山多。运筹赖有萧何画,息战无烦魏绛和。闻道居庸虚将守,边庭今已悔干戈。(其三)
万木萧森带夕阳,澄江偏使客心伤。能文贾谊终投楚,作赋相如已倦梁。勋业独看青鬓在,羽翰空羡碧霄长。沧江岁晚归来好,岸芷汀兰尚有芳。(其四)
黎民表,字惟敬,号瑶石,广东从化人。嘉靖十三年(1534)举人,官至河南布政使参议,著有《瑶石山人稿》。黎民表师从黄佐,与欧大任、梁有誉、李时行、吴旦称“南园后五子”,是明中期广东诗人的代表之一。同时他又与王道行、石星、朱多煃、赵用贤并列“续五子”,是明代中期七子派的重要羽翼人物之一。《四库提要·瑶石山人稿》以黎民表为“续五子”之首,称“王世贞所取续五子,无愧大小雅才者,仅此一人”。黎民表的诗风追求盛唐气象,近体宗法杜甫。他在京为官时写下这组七律组诗《燕京秋怀》,感怀时事和身世,格调苍凉沉郁,是他学杜的代表作。而这组诗不是字摹句拟地沿袭前人,而是学其神韵法度的特征,这又是对前后七子诗歌创作实践的一个变异。
先看组诗其一。“北郭”,“秋阴”,“登台”。首联就点明了地点、季节、人物行为,该处视野开阔,登高一望,目接九垠,开篇所见之景宏远阔大,为全组诗的描写之始。“秋阴”使眼前所见景象带上了一层肃杀落寞的意味。“倍伤魂”则为全组诗定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颔联承接首联描写登台远望的景色,出句“霜前砧杵千家动”是化用了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白帝城高急暮砧”的诗意,城内千家砧声,为在外的亲人赶制过冬的衣服;对句写城外日落,满眼烟尘,万里昏暗。前者是听觉,后者是视觉,这一联用两种感觉的组合,构筑出一幅全方位的立体景象。而对句所用的“万里”一词,几乎已经成为七子派诗人学杜的一个典型用法。
颈联一转,从写景转为对人事的感怀,表达了不愿主动去结交贵人的高洁心态,然而仕途不得意的现状又让他想起刘备三顾茅庐请卧龙出山的故事,通过典故委婉表明他抱负难以实现的郁闷与感叹。尾联把目光投向天高地阔的远处,渺渺孤舟的意象仿佛成了装满愁思的载体,悠悠地飘向天地之外,作者以枫林猿啼的意象收束诗意,含蓄地强调出诗歌沉郁的感情。
组诗其二,写的是北京城西的一座行宫。首联“广寒”二字,以月宫比喻人间帝王行宫,广寒宫的意象在中国神话传说里是嫦娥独居之处,这样的比喻本就带着空虚寂寞的意味;而锦石瑶沙,玉石作径,华美富贵的景色配上这层寂寞,更为这座宫殿渲染上一层萧瑟的气氛。颔联承接上文,继续描写宫殿的奢华,“白鹤”、“紫鸾”、“碧梧”,这些意象色彩鲜明,本应是用于表达一种明朗开扬的意境,但细味诗意,白鹤在华表下偎依,紫鸾在树上栖息,这个景象是承接首联的寂寞氛围而来,反而烘托出一种难以言明的清冷孤独。颈联转而描写流云宛转、落叶飘摇之景物,一个“满”字是此联的诗眼。颔联写动物,颈联写景,唯独没有一字写人,宫室的冷清已可想见,此处再点明落叶都飘满河堤了,却还无人清扫,既暗示出行宫的冷落,又刻画出凄清的意境。尾联才写出自从皇帝巡游来过之后,此处就一直如此冷清,以此把颔联颈联的景物描写收纳在一个“冷凄凄”的意境中,又以意境体现作者对景物零落的一种莫名的共鸣与感怀的心境。
组诗其三,首联又以时间地点起首,秋风萧瑟的边塞总能给读者以无穷想象,雄壮的军队、骁勇的战士、悲凉的鼓角、漫天的风沙,这些边塞特有的景物人事都尽在不言之中言尽了,这是对边塞的虚写。作者眼见大量舟船运送供给边关将士的粮饷,这是实写,又是暗示边疆局势的紧张。明朝建国之初,当时的北平本就是北部边防中心,成祖迁都北京,既是因为首都离长城很近,能有效管理调动军队抵御外敌,同时也是彰显“天子守国门”的决心,表示绝不走宋朝丢弃北方的老路。天子戍边,皇宫与历代先帝陵寝都在御敌前线,借此鼓舞全国上下抵抗北方侵略者的决心,因此国都北京实际上也是一座边关重镇,直接面对着北方外族,长期处于外敌威胁之下。而另一方面,北京对物资的大量需求依赖于从江南地区经大运河调运到北方,漕运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地位。
颔联接着描绘出一幅壮阔的边塞画卷。白草是东北、内蒙、西北塞外都常见的一种草,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有云“北风卷地白草折”。漭者广阔无垠。青海,是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湖,蒙古语称库库诺尔,意为青色之湖,明朝时属朵甘都指挥使司管辖。嘉靖年间,蒙古人入侵青海地区,史称西海蒙古。万历以后明朝对边疆控制日益松弛,蒙古人攻占了整个青海草原,朵甘都司废弃。黑山,古代与外族征战的古战场,即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小罕山,唐代薛仁贵等曾率大军攻打契丹,交战于黑山,活捉契丹首领阿不固。白草青海,黄尘黑山,边塞的色彩,边塞的景物,整齐的对仗营造出了大气势。颈联从写景转为议论,魏绛是春秋时晋国大夫,提出并实施和戎之策,与北方少数民族结亲交好。运筹帷幄可以依靠本朝的宿将,和平休战也用不着和亲之策,表达出作者希望以军事胜利主动取得和平的平边策略。尾联所述却与他胸中之策截然相反,他希望有萧何一样的领军人物运筹建功,而边关却是“虚将守”,对边境的控制松弛倦怠。末句“边庭今已悔干戈”,这个“悔”字是全诗的诗眼,当中包含的感情是悲痛无奈的。朱明自抗元而崛起,历朝对外族入侵一直都是持强硬态度,土木堡之变中哪怕皇帝被俘,兵部尚书等六十六名重臣战死,也绝不对外族妥协。作者面对边境守备松弛的现状,说朝廷已经对抗胡守土反悔了,这种激烈的措辞,既是对现实的痛心疾首,又是对朝廷的大胆质问,在沉着整齐的句式中,在含蓄内敛的表象下,具有一种突如其来的情感爆发力和强烈的艺术张力。
组诗其四,首联以写景起,“萧森”二字化用自杜甫句“巫山巫峡气萧森”,把森严端穆又萧瑟寥廓的气象一下子表现出来。远望澄江,作者感到十分伤感。“客心伤”与组诗其一开头的“倍伤魂”遥相呼应。颔联用典,贾谊怀才遭贬长沙,司马相如于梁地与志趣相投的文人雅士共赋而心生厌倦,这些都是作者以古人自况,表明对怀才不遇的愤懑。颈联“青鬓”是浓黑的头发,指代年轻;“羽翰”是翅膀,指代禽鸟。该联意指希望能在年轻时就能建功立业,然而事实是就像燕雀白白羡慕天空却不得自由飞翔一样。尾联写从官场归去也自有乐趣,其实是对现实失望之下的无奈的自我安慰,这其实也是组诗其一“倍伤魂”的一个体现。
这组《燕京秋怀》从整体上来看,其一从城楼高处远眺城外,从感情上领起全组诗,为四首诗定下沉痛怅惘的情感基调;其二承接第一首的视角,从高处远望,把目光投向了城内,通过描写冷清的宫室表达一种对国家内患的沉痛感慨,其感情处于发展阶段;其三把视角和内容都来一个转变,转而把关注点投到边塞,表达出对边塞游牧民族入侵外忧的忧心,作者的感情波动、怨愤情绪也到了高潮;最后一首作结,在面对现实的失望无奈中流露出去国回乡的归隐之意。这四首诗起承转合,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内忧外患的关注与忧心,一方面又流露出对自身怀才不遇、难施抱负的感伤与悲哀,全组诗浑然一体,法度严谨,风格沉郁顿挫,可说已得了杜诗的神髓。
更重要的是,黎民表作为七子派的重要羽翼人物,他这四首学杜的七律与七子派诗人字摹句拟的作诗方法不同。在这组七律组诗中,黎民表固然也学习运用了杜甫诗歌的一些意象,但是他摹拟较少,主要以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征和严谨内敛的神韵气质为取法对象,学习其精严的格律、严谨的法度,着重在古人诗歌的精气神方面汲取养分。七子派的主要成员把摹拟作为诗歌主要创作手段之一,据统计,杜甫诗歌中“万里”共使用75次,而七子派领袖人物李梦阳《空同集》诗中出现107次,何景明《大复集》诗中出现177次,李攀龙《沧溟集》诗出现84次,王世贞《弇州四部稿》诗出现了91次,而黎民表《瑶石山人稿》中只出现52次,其摹拟程度是远比七子派核心成员低的。正由于他在诗歌创作上能较少摹拟,所以其诗歌也较能表达出他自身的真情实感,这也能从一个方面体现出他乃至七子派羽翼人物对前后七子诗文创作摹拟流弊的一个反正。
参考文献:
[1] 黎民表.瑶石山人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2] 纪昀,陆锡熊,孙士毅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