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锭明:要经济增长也要能源安全
2013-04-29马红丽,刘夷
马红丽,刘夷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十二五”以来,在党中央领导下,我国能源工业稳步增长,以风能、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实现数次腾飞,全国各地新能源企业迅猛发展。然而,各项问题也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显现。受到国际市场影响,许多新能源企业陷入危机,甚至面临倒闭。我国新能源发展现状如何?面临哪些问题?如何实现产业升级?《经济》记者就以上问题对国务院参事、原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局长徐锭明进行了专访。
新能源发展成果显著
《经济》:我国新能源发展已取得哪些成就?
徐锭明:我国新能源发展得很快。到2012年底,水电累计装机达到2.49亿千瓦,年发电量达到8641亿千瓦时,达到世界第一。风电并网装机容量达到6300万千瓦,年发电量超过了1000亿千瓦时。水电和风电装机容量都是世界第一,而且风电发电量超过了当年核电发电量,这是了不得的。太阳能装机达到了650万千瓦,年发电量35亿千瓦,我国成为全球光伏发电增长最快的国家。生物质能也有很大进步,生物质发电、生物质成型燃料、生物质早期利用、燃料乙醇等方面在不断扩大。总地来讲,我国新能源在展示着较好的发展前景。
“十一五”以来,国家实行了鼓励风电发展的政策,风电得以快速发展起来,成果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风电装机规模不断壮大。2012年底,风电超过核电成为我国第三大电源。风电在内蒙古地区发电量比重达到10%,在东北、甘肃等地达到7%。二、风电设备制造能力在不断增强。现在我们已经能够自己设计制造磁能箱发电机,并且形成了产业链。我们生产的1.5兆瓦、2兆瓦的风力发电机组成了现在的主流机型。除此之外,海上的风电装机也在进一步推动。三、风电产业服务维护不断提高。风电场的设计、工程咨询、建筑安装、运营管理等都在加强。四、风电的社会环境效益得到明显体现。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我国风电行业直接从业人数达到了30万,风电发电减少煤炭消耗3286万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434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2.8万吨,节约用水1.67亿吨。风电发展促进了节能减排,减少了大气污染。
太阳能发展比风电晚了一步,但这几年同样发展迅速,尤其是光伏电池生产事业。太阳能在几年前发展得比较慢,并未普及。那时民间流传着一句话:“要让最穷的人用最昂贵的电。”国家为扶持贫困地区人民,在偏远山区建立了大量的太阳能发电机组,所产的几十万千瓦的电用在无电、缺电的贫困山区和希望小学,年产电量徘徊在三五十万千瓦。后来随着太阳能的普及,全国各地开始使用起这一新能源。去年,太阳能产电量达到650万千瓦。这几年光伏电池发展尤其迅速,2012年产量达到了2300万千瓦,连续五年世界第一,出口量达到1800万千瓦。另外,我国太阳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产业体系,电池、多晶硅生产、硅片加工、电池组组件制造等多种技术共同发展。2012年多晶硅产量达到了7万吨,光伏发电成本降到每千瓦时一块钱,到2012年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650万千瓦,国内的应用在逐步扩大。
传统能源“船大难掉头”,
新能源“两头在外”
《经济》:我国新能源企业的发展面临哪些问题?能否举例说明?
徐锭明:总体说来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存在两个锁定效应。
第一重锁定来自于传统能源。俗话说“船大难掉头”,传统能源总量太大,要改变它、调整它困难也越来越大。为了发展新能源,国家在各地已经关闭了很多小规模的煤电厂和煤矿。该炸的炸了,该关的关了,接下来还关什么炸什么呢?能源革命面对这样庞大、稳固的对手,必然困难重重。
第二重锁定来自于新能源自身技术的发展。新能源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要技术革新,而我们国内缺乏的正是创新技术。我国新能源之所以取得如此快速的发展,主要是因为我们拷贝别人的技术。因为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我们从国外买技术,再把产品卖到国外去,国外市场一波动,我们也受到影响。新能源发展,尤其是太阳能发展,是典型的“两头在外”,所以最近美国、欧盟“双反”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打击。这实际上就反映出了新能源发展技术的锁定效应。最近,一些太阳能企业处境十分艰难,甚至接近死亡或者转产。比如中国最早起家、最早在国外上市的光伏企业“无锡尚德”,因为缺乏技术主动权,受到国际市场影响很大,最近就在破产重组。这就是个很典型的技术受制于人的例子。
风电也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弃风,2012年弃风损失比较大,据不完全统计,超过200亿千瓦时,比2011年的100亿千瓦时翻了一番;第二是电力运行管理体系和市场机制不够完善;第三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第四是补贴资金保障机制不够完善。2012年补贴资金缺口很大,达到200多亿元。
实际上,很多人对风电的认识不够全面。风电事业包含3个方面:第一是设备制造,第二是风电场的建立,第三是风电场的运行和管理。这3方面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风电产业。在这3个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中央在十八大中强调要竭力解决新能源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这3项在风电中的体现,一个是本身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一个是它和传统能源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这3个“不”反映在和现有煤电、电网、用户3个方面。
产业升级需要苦练内功
《经济》: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目前中央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促进体制改革?我国新能源如何从根本上实现产业升级?
徐锭明:我们应该从两方面来看待目前出现的问题:首先,这是属于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问题;再者,这是新能源企业成长中的问题,也是必经过程。
“十二五”规划公布了风电发展形势与前景,能源局陆续出台文件,推动有序发展,协调各方关系,加大平衡力度。我相信,在新的政府领导班子带领下,我们一定能够按照领导要求解决新能源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这是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要加强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解决当前的客观限制,推动改革,创新适合我国的风电发展模式。
2012年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了促进光伏产业的相关措施。我认为这一决定非常重要,是推动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强大动力,拉开了中国分布式能源发展和微电网发展的序幕。这次常务会议不仅涉及到光伏问题,还为中国可再生能源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要求将过剩产业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问题就是新能源,新能源革命有五大支柱:1. 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能源;2. 广建能源生产单位;3. 推动储能产业发展;4. 形成能源物联网;5. 大力发展新能源交通工具。党的十八大报告为新能源指明了方向:革命、低碳、安全。把能源创新上升到“革命”来讲,这在党的文件中是第一次。所谓的“革命”就是能源主体、能源生产、能源消费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另外,所谓革命,还有一定紧迫性,不能拖延。要完成能源革命,要达到目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革。
一是国际合作、培育市场。过去我们总依靠国外市场,受到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影响很大。去年国内新能源用量加大了,但还是远远不够。在维持国际市场的同时,我们需要扩大国内市场,让新能源有充足的去向。为了培育国内市场,我们还需要做到政策松绑,给国内市场开发营造环境。
二是政策支持、苦练内功。国家政府相关部门在不断推动新能源发展,更扩大了对分布式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上网的支持,扩大了利用市场,也在制定相关政策。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下,整个新能源产业还需要练内功,驱动创新,升级发展。这个过程一定充满艰难,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三是转变观念、体制改革。问题背后,还是体制改革滞后,李克强同志要求我们能够发挥改革的红利,体制改革很重要。要解决这方面问题要下大力,要解决技术问题、接口问题,要解决共同发展问题,实现各环节互补。
以前我曾对太阳能行业的发展提出过担心,今天我认为,新能源革命虽然有困难,但应该有信心。我相信,在新的政府领导班子带领下,我们一定能够解决新能源发展中的问题。
近期,无锡尚德提出口号:“破产不停产,重组谋发展。”希望能够浴火重生,凤凰涅槃,继续做太阳能光伏事业的领头羊。这个信念是对的,背后也是要付出巨大努力的。
保证安全是能源工作者的责任
《经济》:推进能源革命,我们还应注意哪些问题?您对能源企业与行业工作者有何建议与期待?
徐锭明:去年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指出:“未来能源发展方向是人人共享可持续能源。”能源革命、低碳经济,最终是为了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我们要坚定地在十八大精神指引下,推动中国的能源革命,包括能源生产方式、能源消费方式的革命。过去讲安全,通常说的是供应不能中断,侧重于石油不能中断。现在的安全除了供电、供煤不能中断之外,还要消费确保无害。最典型的就是不能有损害人民健康的PM2.5,不能有核辐射,不能有漏油事故,否则会对人民健康带来重大后患。
最近大范围、长时间、高浓度的雾霾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雾霾从哪里来?第一,烧出来的。烧煤炭、烧石油,导致污染,这和能源密切相关,这一来源占了60%至70%。第二,飘过来的。大气环流,将别处的灰尘吹到我们这里来。第三,挖出来的。据专家统计,现在北京市的建筑施工总面积大于整个欧洲所有国家的施工面积,建筑扬尘也是雾霾的一大来源。所以说,能源是雾霾的元凶,气候是雾霾的帮凶。民间流传这样几句话:“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百姓磕断腰。一代天骄,央视裤衩只见裤衩不见腰。”古人讲:“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而现在呢?“垃圾与沙尘齐飞,雾霾共长天一色。”
美丽中国要从健康呼吸开始,能源工作者有重大责任,确保人民健康。我们要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加强节能减排,支持节能低碳产业的发展,支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支持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赢得人民并不满意的经济增长。经济落后不行,经济发展了生态却退化了也不行。
能源革命很紧迫,但也不能一蹴而就。要加强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解决当前的客观限制,推动改革,创造适合我国的新能源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