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差别化教学的策略

2013-04-29刘春根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3年7期
关键词:认知结构知识结构作文

刘春根

我常常听到这样的课:教师循循诱导,激情四射;学生滔滔不绝,妙语惊人。这无疑是一堂令人称道的课,可再仔细看看你就会发现这样的课堂往往成了几个学生的舞台,绝大部分学生成了听众或观众。一部分学生尽情表现,固然可喜,问题是大部分学生在这些学生的光环下,丧失了机会,挫伤了积极性,逐渐失去了自信。这与新课程标准背道而驰。那么,怎样让绝大部分学生从优秀学生的光环中走出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呢?新课程标准强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话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一、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树立典型

一般情况下,学生刚接触新教师,总想表现一番,这是学生的一种正常心理需求。这种内因的驱动力不可小觑。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当设定的目标符合当事人的心理状况,真正成为一种迫切需要,形成强大的内驱力,才会驱使当事人主动探索、发现。教师要用好这一契机,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有选择地锁定不同层次的学生,交流问题;经常性地唤起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探索问题的内在动力。在开学的第一堂课,以及一些公开课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些胆小的学生会举起小手,那手似举非举,因为他们希望走出优秀生的光环,而又怕得不到老师的重视。此时,我们要相信他们,给他们表达的机会,这样他们也能创造出让你意想不到的精彩。对一些进步明显的学生,我们要大力表扬,以彰显他们的影响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心灵的交流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你关注他,赞赏他,信任他,自然而然就给他注入了无穷的动力。给胆怯的学生一个鼓励的目光、一个自信的微笑、一个“你能行”的暗示,让他们战胜自卑的心理,与其他学生和平相处,以乐观的精神面貌参与学习活动,这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也是新课程标准赋予我们的使命。

二、及时了解学习信息,让学生有表现的机会

一个班有四五十个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不同,他们对同一内容、同一情境,往往会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体验,这是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优秀学生理解准确、到位,老师、学生听得心悦诚服。一般学生并不是没有一鸣惊人的时候,只要你走到他们心中,你会发现很多惊喜。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寻找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在不同的学生之间的契合点。曾经有这么一个学生,他平时的语文成绩在班级中是中下水平,可是在一次普通的家庭作业中,他写了一篇非常出色的日记。在批阅日记时,身为老师的我不禁拍案叫绝,一方面我觉得我找到了刺激他语文系统发展的良方,另一方面我看到了他学习语文的潜力。第二天的早读课上,我高声朗读这个学生的作文,其他学生无不为之动容。我念完了,学生们还沉浸在那位学生的日记中。我问:“大家知道这篇日记是谁写的吗?”学生们的目光齐刷刷地看向了班上平时作文不错的学生,那种表情告诉我,他们认为只有那几个学生才有可能写出这样催人泪下的日记。当我说出是李星辰同学写的时,学生们的神情从错愕到赞叹再到羡慕。从那以后,学生的作文有了明显的进步,一个学生在自己的一篇作文中写道:“我对作文的畏惧心理的消除,是因为听了李星辰的作文,连李星辰都能写出打动全班同学的作文,我——一个在班上成绩还不错的人,有什么理由写不出让大家欣赏的作文呢?”虽然这话有些稚嫩,有些自傲,但从这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了解学生,释放每个学生的能量并非难以做到。只要我们常常和学生打成一片,对学生的喜怒哀乐了然于胸,对学生的所思所想心中有数,我们一定能在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之间建起沟通的桥梁,让每个学生都能放飞自己。

三、把握课堂火候,让每个学生都产生求知冲动

课堂教学依赖于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编排。将教材的知识结构更好地转化为每个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教师就必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关注新知识和原有知识的关系,更要关注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原有的经验和学习中可能会碰到的困难,以及学生的情感状态(对新知的需求度)。如在讲解“熟悉”“熟练”“熟识”这三个词的区别时,我们可以这样处理:

(1)创设情境,出好题目

题目:将“熟悉”“熟练”“熟识”分别填入相应的括号中。

他( )每一道加工工序。

妈妈( )地驾驶着新买的汽车,好不开心。

他和我非常( )。

(2)查词典,讨论这三个词的意思

(3)交流

“查词典,讨论这三个词的意思”,对这一步,教者要走进学生中间,了解学生对这三个词语的理解程度。因为学生在自由交流的时候,表现的往往是最真实的自己,最明确的知识结构、认知结构。教者走进学生之间既密切了师生关系,又获得了课堂教学的第一手资料。

对“交流”这个环节,教师要特别注意对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的把握,可以先让后进生确定自己的答案,如答案是正确的,教师要注意表扬和鼓励,并试着让他说说理由。也许他不能简洁明了地表达,也许他只是重新说了一个例子,但这就够了,他的思考已经有了收获,他已经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这期间,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的反应,教师要敏锐地捕捉这些信息,并巧妙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使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在碰撞中得到完善,以形成完整、准确的知识体系。我相信,长期这样下去,每个学生都会享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教学活动是个动态系统。教与学,构成双向的刺激——反馈系统。教师提出的每个问题,发出的每项指令,都是面向学生的刺激,作用于学生的心智活动。学生心智活动的状况、质量,则通过表情、作答等形式反馈给教师。教师通过对反馈的信息的分析、判断,调整、推进教学活动。学生群体接受刺激的时候,是不可能形成相同层面、相同质量的心智活动的,必然会出现差异,特别是在讨论、研究某个问题,完成某项操作时,差异就更明显了。这种差异,是学生群体中形成“交流—相互影响—推进认知层次”的多向刺激——反馈系统的心智活动的根据。因此,教学活动必须促使学生群体的心智活动不断向前推进,只有让每个学生都秀出真我的课,才是真正的好课,而“数言堂”的精彩并不符合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

四、合理调节认知,引导学生正确评价

情绪发生的心理机制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情绪是由主客观因素之间的关系决定的,我们既可以从调整外部刺激的角度来引发,也可以从调整个体内部状况的角度来引发。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若仅仅从外部刺激出发去评价学生,虽然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不能从整体上调控学生的情绪。只有尽量从调整个体内部认知结构入手,让学生在心底正确认识自己,才能使他们真正产生满足感,引发积极的情绪。

1.调节学生的需要

调节学生的需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引导学生的需要,二是培养学生的需要。在教学中,我们要尽量满足学生的需要,一方面按正常的教学进程教授知识,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一切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产生需要,以生动形象的方法使学生的求知需要朝着引导的方向运行。这种质态的运行,往往能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只要你愿意,成功总在向你招手”的奇妙。

2.调节学生的预期

一个人的需要和预期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的需要的满足是以客观事物是否达到预期水平为依据的。一个学生考了80分,如果他的预期目标为60分,他会为此欣喜若狂,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如果他的预期目标为100分,那他可能会受到沉重的打击,从而产生失落感。因此,教师要机智地调节学生的心理预期,使他们每时每刻都看到一个新的自我。

总而言之,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是让每个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的教学,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教学。我们要努力探索,让每个学生都散发出他应有的芬芳。

猜你喜欢

认知结构知识结构作文
把握核心概念 优化知识结构
我国正当防卫研究的网络知识结构与核心脉络
概率统计知识结构与方法拓展
负迁移与语文认知结构的“千丝万缕”
构建认知结构培养解题能力
托马斯·阿奎那的人类认知结构
基于九因子模型的新手教师TPACK知识结构分析
中学生体育认知结构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