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谁偷走了陌生人的信任?

2013-04-29

科技生活 2013年7期
关键词:信任度陌生人信任

人们对社会信任度的降低,预示着社会运行的成本会更高,人际关系也会更加紧张。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警示的信号。

快递上门门缝取件,陌生电话全部屏蔽,常年邻居不相往来……这些每天都在上演的谨慎举动,无疑也在向社会抛出这样的疑问:人与人之间怎么了?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公布了《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蓝皮书。此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国社会的总体信任度进一步下降,已经跌破60分的信任底线。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下降,超过七成人不敢相信陌生人。

陌生人,请你走开

蓝皮书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俊秀表示,2011年12月中下旬,社科院蓝皮书课题组对北京、上海、郑州、武汉、广州、重庆和西安等7个城市的1900多名市民进行了社会总体信任度调查。他们将问卷中的选项分为非常信任、比较信任、一般、不太信任和非常不信任五种,采用百分制的换算,结果显示,社会总体信任程度的平均得分为59.7分,已经跌破60分的信任底线,进入到“不信任”水平。具体表现为:从行业和部门来看,人们对商业、企业信任度最低。同时,官民、警民、医患等社会关系的不信任程度也在进一步加深。

他表示,虽然此次仅调查了七个城市,从数量上来看并不多,但它们都是经过精心挑选,能代表东中西部的一二线城市。总体来说,这次调查对比以往全国性调查,应该说这一结果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城市居民的社会信任状况,这也可以从调查发布后与大家感觉比较吻合得到印证。而人们对社会信任度的降低,预示着社会运行的成本会更高,人际关系也会更加紧张。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警示的信号。

事实上,我们都是人生征途的路人,对于他人,我们都是陌生人,当你不相信陌生人的时候,实际上,别人也不相信你。当所有的不信任集中在一起时,社会氛围就会改变,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冷漠。蓝皮书指出,“小悦悦事件”“南京彭宇案”引发的老人跌倒要不要扶的热议,甚至刘翔奥运会摔倒后的质疑,对击毙周克华是否真实等的质疑,都成为社会信任危机的佐证。

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说过,没有人们相互间享有的普遍信任,社会本身将瓦解。

试想一下,如果在人际交往里,以邻为壑的设防心态很常见;在市场交易中,欺诈假冒成惯例,政务信息“假、大、空”、不透明……那么在诚信缺失下,全民之间可能会上演一场没有硝烟的“信任危机大战”。

这也就是说,除非与世隔绝,不然每个人都需要“信任”来维持正常生活。比如:人们之所以到银行存款,将自己的财产交给他人处置,就是源于信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翼说,目前,中国社会正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这当中由于人口流动、城市化的进行,使得公众从熟人社会进入到了陌生人社会。在陌生人社会里,又由于人与人之间缺乏相互交流,产生了一些隔阂。所以我们会看到,当一个人进入到一个大的社会体系中后,反倒孤独感增加了,人们的不信任感也增加了。

谁偷走了你的“信任”

我们为什么不敢相信陌生人?有人会说,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不要与陌生人说话”。那个时候,陌生人就是我们心中一个可怕的人,因为他有可能是骗子,是罪犯等等,陌生人的丑陋阴影已经深深埋在我的心底。

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心理学硕士林晓说,职场上尔虞我诈,很难交到知心朋友;生活中的一些所谓好朋友只能“同享乐”,不能“有难同当”;有时朋友越熟,越可能上当受骗。“杀熟”现象的出现标志着社会信任降到了最低点。更有甚者,为了争遗产、房产,不惜和亲生父母、兄弟姐妹反目成仇,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降到冰点。

林晓认为,信任缺失最根本的原因是人们在金钱和利益的驱使下选择失信。近年来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外乎不良商人在利益的驱使下,放弃了道德标准,失信于社会和百姓。而当公众每次获得新闻事件知情权的同时就已经受到伤害了。牛奶里有三聚氰胺,有苏丹红……当很多规定形同虚设,制造企业鱼龙混杂、政府部门滥用职权时,公众树立的正确价值观开始在矛盾中纠结,不再信任别人。此外,我们国家正处于转型期,金钱、地位成为人们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人们在做一件事情之前,会考虑这件事能给自己带来什么,自“我”意识太强。在这样的影响下,很多人抛弃道德和诚信,为了利益不择手段,选择欺诈和坑蒙拐骗。

张翼表示,中国社会信任度的变化实际上与信息的不透明、执政的不公开有很大的关系。比如“三公”经费的消费,网上公开的是一个数字,实际发生的是一个数字,私下里传的又是一个数字。这就是信息的不透明,导致大家对政府的信任下降。

“导致信任度难以建立的因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社会变迁,以及整个国家在改革的过程中制度和跟进管理体系建设。如果社会变化的速度很快,而社会跟进速度过慢,管理滞后,就会导致公众的信任度下降。”张翼说。

拿什么拯救“信任洼地”

社会诚信缺失、信任度下降、人际关系冷漠……在现实面前,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成为一个急切的命题。对此,王俊秀建议,从制度层面来解决社会信任问题,从制度上、法律上和管理机制上降低信任风险,特别是从公权力这个社会信任的核心环节入手重建社会信任。

他说,人际间的信任要靠一种机制来维持,建立市场经济的规则,建立法律,然后去执行。这就类似于网上购物,对于政府来说,它实际上是可以起到人际之间第三方的作用。另外,社会信任的重建还需要对公共权力进行约束。因为官员的行为是重建社会信任里最重要的一环。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林晓则认为,信任是一种高尚的情感,也是一种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去让别人信任自己,每一个人都值得被信任。今后,公众内心深处信任缺失的那部分能慢慢在觉知中清醒,人们可以不用以经济和物质的多少来改变自己内心的贫瘠,让纯良的价值观首先回归,让心理都健康。

此外,因信任度降低而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的社会关系,也有专家建议,打造一个强大的相信陌生人的温暖机制,让人们对陌生人不再感到恐惧。比如:大力张扬帮助陌生人的事迹,或者地方政府不妨建立陌生人帮助中心,陌生人慈善中心,为陌生人打造一个提升形象的渠道等等。

猜你喜欢

信任度陌生人信任
表示信任
全球民调:中国民众对政府信任度最高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从生到死有多远
基于信任度评估的移动自组织网络路由协议
信任
谨防陌生人
谨防陌生人
2014,如何获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