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号神秘失踪,是被劫持了吗?
2013-04-29刘少才
刘少才
神秘的通信
1978年12月7日,联邦德国的“慕尼黑”号载驳船缓缓离开不来梅港,开始了第62航次的任务。这是一艘45000吨位的新型现代化船舶,装有先进的导航通信设备和自动控制系统,前61个航次均平安无事,没有发生任何事故。载驳船又称子母船,是指在大船上搭载驳船,驳船内装载货物的船舶。载驳船的主要优点是不受港口水深限制,不需要占用码头泊位,装卸货物均在锚地进行,装卸效率高。
出港后,“慕尼黑”号便按计划沿事先画好的航线向目的港美国萨瓦纳港驶去。冬天的大西洋风大浪高,是世界最差的航线,在一个多世纪前,北欧的海盗就给这个海域下了定义。尽管“慕尼黑”号多次在冬季过大西洋,船长丹纳坎普仍是根据报务员恩斯特抄收的气象精心修改了过去的航线。
离港后的通信显示,“慕尼黑”号一切顺利。第4天,也就是1978年12月12日0时7分,“慕尼黑”号上的报务员恩斯特同他的好友“加勒比”号报务员通话,告诉他“……天气不好,风浪很大,海浪不断冲击船身……”通信时断时续,此时两船相距450千米。
2小时后,“慕尼黑”号便发出求救信号,此时船只位于北纬46°15′,西经27°30′。最先收到信号的是希腊货船“麦里欧”号,但始终未能与“慕尼黑”号联系上。那么,离“慕尼黑”不远的“加勒比”号为什么没有反应?作为职业报务员,下班时电台要开值守机守听,无论是哪种值守机接收到标准的警报后都会自动报警。船上这种应急通信设备不正常,是禁止开航的。
“麦里欧”号报务员见联系不上,只好替“慕尼黑”号向外转发了遇险求救电报。这样,在茫茫的黑夜里,在附近航行的许多船台和岸台都收到了由“麦里欧”号转发的这份遇险电报。
3时15分,有多条船证实,有一个莫名其妙的电台向“慕尼黑”号发出了奇怪的呼号:“向前,左舷50°,Aricas……”但“慕尼黑”号仍无声息,没有任何应答,始终没有报告出事原因。这个神秘的电台由始至终也未暴露船名呼号,所有人称它为幽灵船。这艘船是谁?为什么指挥慕尼黑号向前,左舷50°?
电报从发明起到在船上使用,的确发挥了它的重要作用,所以有人称它为“千里眼顺风耳”。12日早晨,美国海难救助中心发布公告,要求在“慕尼黑”号遇难海域附近航行的所有船舶都要相应改变航向,协助搜寻“慕尼黑”号船员。救助拖轮也分别从荷兰、比利时、联邦德国、英国等地相继以最快速度开往出事地点。英国皇家空军也出动最先进的反潜飞机参加救助。可是,停泊在离“慕尼黑”号最近的一艘苏联船“阿梯米达”号却反常地起锚往东南方向驶去,在距葡萄牙海岸200海里处又抛锚停下,它在干什么?为什么非但不参与搜寻,还要躲得远远的?
神秘的失踪
这一大型搜寻工作持续了1天,110艘大小船只和13架飞机在方圆100千米的海面上来回搜寻,但是大西洋上除了汹涌起伏的浪涛外,没有“慕尼黑”号的任何踪迹。
天亮后,欧洲多个国家都知道“慕尼黑”号遇难了。可是13日上午9时许,比利时人西诺特在很少使用的8238.4千赫收到一个德国口音的英语遇险呼叫,包括“慕尼黑”的船名、电台呼号、遇险船位。奇怪的是,身为“慕尼黑”号上的报务员,恩斯特为什么不在国际遇险频率2182千赫上呼叫?
很显然,“慕尼黑”号上的船员还活着,西诺特很负责地立即用电传报告给哈利法克斯电台。哈利法克斯电台立即将这一消息在国际遇险频率上发出,立刻就传遍了大西洋上空,简直犹如一团烈火再次燃起人们救助“慕尼黑”号的希望。可是几小时后,人们仍一无所获,洋面上依然是狂风巨浪。
中午12时,荷兰救助船收到了“慕尼黑”号无线电示标仪发出的微弱信号,经测定,正是“慕尼黑”号最后发遇险求救电报的位置,可是洋面上却什么也没有留下。人们由此断定,“慕尼黑”号已经沉入洋底。这是因为,无线电示标仪在母船沉没时会自动浮起,电池遇海水后会自动工作,向外发送遇险信号。因此,美国海难救助中心在当天下午正式宣布:联邦德国的载驳船“慕尼黑”号于12月13日11时左右在亚速尔群岛以北遇难沉没,船上28人失踪。
正当救助工作准备结束时,事情又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折。当晚18时,美国海军监听站在2182千赫连续听到10次内容相同的“慕尼黑”号海难求救呼叫,并说船上有28人。另外两个美国监听站也听到了这个呼叫,并录了音。内行人从电台的发射功率判断,“慕尼黑”号并没有沉没,可能还在大西洋上漂流或者锚泊在人们不知道的地方。但是,它在哪里呢?到底发生了什么意外?有正常的通信能力,为什么不详细通报船位和遇险原因,以及需要什么援助?是否有人故意以此混淆视听?还是被外星人劫持?这一个个问号为“慕尼黑”号事件增添了许多恐怖而神秘的色彩。
周密的调查
很多人认为,“慕尼黑”号的悲剧是1912年以来“泰坦尼克”号灾难的再现。“慕尼黑”号上的船员家属也在向政府施压,一定要讨个说法。人们都会这样问:“慕尼黑”号的装备堪称世界一流,而且又是一艘船龄不满6年的新型船舶,遇难后无一人幸存,且不留任何痕迹,而电台呼号又时隐时现,同航线上,同样的海况,比它小的船,比它旧的船,设备不如它的船都平安无事等等疑惑,即便是意外也实在是太离奇,在人类航运史上确实是闻所未闻。
当时的不来梅海事法院受理此案后,首先对“慕尼黑”号船长丹纳坎普的品德和行为以及货物、装货方式、船员身份、开航前与此船接触过的人员像过筛子一样进行了细致的调查。随后专家又进行船模拟实验,并对其姐妹船进行了分析,结果证明,没有充分证据以找出“慕尼黑”号沉没的原因。当时即没发生海底火山爆发,又没海底地震,也没遇到冰山等,就是被潜艇起伏所撞沉,也会留下痕迹。任何一种险情导致沉船,也不会这么快就无影无踪。唯一的解释就是气候恶劣,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没有一个权威人士敢下断言。
神秘的呼号
为了向遇难船家属有个合乎情理的交代,有足够的理由向保险公司要求索赔,有关专家便集中精力研究“慕尼黑”号遇险后的一些不解之谜。“慕尼黑”号发出SOS遇险信号后,一个莫名其妙的电台曾向“慕尼黑”号发出了奇怪的呼号:“向前,左舷50°,Articas……”这个呼号意味着什么?为什么没听到下文?这艘船是谁?有人分析说,这艘船肯定知道“慕尼黑”号遇险,并试图与之保持联系;有人认为,“Articas”这个词可能是英文天线“Antenne”之误;还有人认为,“Articas”可能指苏联船“阿梯米达”号(Artimida)。联邦德国的散货船“蓬特托”号曾看见这艘船停泊在距“慕尼黑”号呼救方位大约60千米处,后来驶往葡萄牙沿海,12月22日又折回原地,行踪鬼鬼祟祟。
为了弄清情况,就必须了解“阿梯米达”号在12日和13日的电台通信情况。可是苏联方面解释说:“阿梯米达”号是拖网渔船,“慕尼黑”号遇难时电台无人值守。但是,之后人们从“阿梯米达”号的电台日志副本上了解到,12月12日的3时4时,“阿梯米达”号的监听频率为500千赫,这引起了专家的更大疑惑:如果在国际遇险频率500千赫守听了,为什么那么近的距离没听到?国际电联规定,每小时的15分-18分以及45分-48分是国际静时间,无论是船、岸电台,在静默时间都应该在500千赫上守听。如果遇难船只在500千赫,又是在静默时间发出SOS信号,周围的电台都可以听到。那么,“阿梯米达”号的电台日志显示守听了,但没有听到,又如何解释?
据美国一家监听站提供的材料证实,“阿梯米达”号在“慕尼黑”号遇难前后曾同苏联客船“玛丽佳艾莫洛娃”号进行多次电台通信,并称两艘船通信中有“碰撞”这个词。而这两艘船与周围其他船只并没有发生碰撞。那么是“慕尼黑”号与某船碰撞了吗?
也有权威人士推测,在“慕尼黑”号遇突发事件机舱断电和电台发生意外故障时,突遭袭击被劫持到一个隐蔽的地方。之后电台修复,断断续续发出的求救信号是报务员以生命作为代价发出的。那么,这个胆大妄为的劫持者是出于政治目的还是海盗?抑或是不为人知的外星人?这此都无从知晓。唯一知道的是,不来梅法院最后的结论是,“慕尼黑”号在驶往美国途中遭遇大风暴,随后全船电力系统、通信系统和主机发生故障,因而沉没。
“慕尼黑”号最终的真相是什么?只有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进步,人们才能揭开它身上的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