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树刀锋文学创作解析

2013-04-29解晓楠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春树刀锋毛姆

“刀锋文学”最为重要的审美特征在于强调文学艺术的独立性,作者们往往力图以惊世骇俗的语言表达,为读者呈现出主人公特立独行的成长历程,力求为世人呈现全新的价值诉求。在80后作家群体中,春树的创作不仅具有语言表达的犀利、夸张,同时也为展现80后所经历的“残酷”青春提供了平台。

一、“刀锋精神”与80后文学

论及“刀锋”,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美国作家毛姆的代表作小说《刀锋》。在这部小说的扉页上,作者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一把刀的锋刃很不容易越过,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1]身为一名英国人,毛姆对于印度社会怀有特殊的情感。这是一片臣服于女王的神秘国土,遥远与神秘是它最为明显的特征。在小说中,毛姆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主人公——拉里。在作者“引领”之下,拉里获得超越常人的能力与技巧,他最终选择归隐于闹市的人生归宿令人颇感玩味。

毛姆试图在小说为读者构建是一个与现实社会隔离的主人公,他选择的社会身份与自我拥有的能力之间保持着高度的不对称性。这种存在在现实社会中几乎不可能实现,他生活在完全被自己界定的特殊空间中。众所周知,“人是不可能全身心地生活在纯精神之中的,因为我们身处的是一个高度地黏连与渗透的世界,而纯精神的诞生地,就是我们那黑暗的肉体”[2]。因此,任何一种试图在自己定义的精神世界中追寻自我认知、自我肯定的努力最终都将归于徒劳。对于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我们而言,彻底地崛起肉体的束缚而仅仅将精神的表达视为自己唯一的寄托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刀锋精神”与80后文学作为孕育两个不同文明体系的产物,他们之间是否存在必然性联系需要我们首先加以厘清。从本质层面而言,“刀锋精神”的内涵不在于展现作者本人对世俗社会的不合作,也并非是为强调一种精神独立性而已。很多读者虽然感慨与拉里走过的人生道路,却不能理解他最终的选择。毛姆在小说《刀锋》中设定的最终结局原本就是与现实社会高度脱节的精神存在,是一个无法在现实社会复制的精神表达。这一点正是它与80后文学的相似之处,春树在自己的创作中曾大量描写80后一代人开放的性行为。作者本人是否在现实生活中如此开放,我们无须去求证,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她的内心深处是渴望在现实社会中寻找到一份理想的爱情的。

如果我们将毛姆在小说《刀锋》阐发的审美诉求定义为“刀锋精神”,就会意识到这不仅是一种单独存在于小说文本中的精神内涵。同时,它对于当下社会的文学创作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尤其是对我们理解以“叛逆”为标签的80后文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80后文学最为明显的特征之一——“叛逆”,无论是将校园生活作为主要表现对象的郭敬明,还是从校园中逐渐走出的韩寒,又或者是讲述同性恋等敏感话题的蒋方舟和叙述成长历史的春树,他们都具有叛逆性。80后的作家们将自己对于这个时代的理解用文字的形式展现了出来,他们并不困惑于物质生活的贫乏;但现实的羁绊却让他们感到迷茫,最终只能是在现实的肉体中表达对这个社会的不满。

或许正是由于宽松的话语环境和丰富的物质条件,为80后的作家们表达内心对于这个时代的想法创造了条件。面对着残酷的青春和压抑的社会,他们试图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并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经历的种种磨难一一表现出来。这正是不苟于世俗的“刀锋精神”,当这种精神逐渐渗透到文学创作中时,即便是作者本人也未能意识到自己走过的创作道路竟然是如此的特殊。韩寒在《三重门》中喃喃自语地讲述了高中生的生活内容,他的最终目的绝非是将人所共知的高中生活呈现出来而已,而是要表达自己对于现行教育制度的不满。孙睿在《草样年华》中默默地倾诉着象牙塔的“美好生活”,他的终极追求也并不是为了展现大学生活的苍白,而是要充分展现“我被大学上了”的荒谬。“刀锋精神”渗透到80后文学创作时已经被改造、被篡改,成为了一种表达对于现实社会诸多不满情绪的借口而已。

二、“刀锋文学”与春树创作

当春树出现之后,我们突然意识到她的创造才是真正具有“刀锋精神”的“刀锋文学”。这不仅是因为春树走过的人生道路太多不符合传统价值,也因为她惊世骇俗的行为直接冲击着世俗社会的承受底线。

就春树本人的成长经历而言,职高辍学的经历直接改变了她的成长轨迹。她不满自己被社会抛弃、隔绝的命运,于是在开始大胆地追求属于自己的一切。这一点在小说《北京娃娃》中有十分细致的描写,林嘉芙为了获得属于自己的爱情,不断在现实社会中去寻觅。从B4到李旗,“春树”迅速变换着自己的男友。同时,她也从最初的矜持、谨慎转向了开放、自由。这一切在“春树”遇到李旗之后达到了顶点,两人仅仅是保持了信件的联系,但两人相识的第一面就跨越了肉体的界限。很多读者将春树在小说中的描写归结于她过于大胆的性观念,这仅仅是促使小说主人公“春树”迈出关键一步的诱因而已。对于身处青春期的“春树”而言,她的内心深处极度渴望获得爱情的滋润。在“春树”的眼中,自己既然不能按照社会的要求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升华,那就先完成精神世界的升华吧。她选择了爱情作为自己精神升华的最佳方式,其中既有青春期的躁动,也缘于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憧憬。在经历了多次的更迭和努力的拼搏之后,“春树”逐渐意识到自己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陷入了无法自拔的困惑和迷茫之中。

以春树为代表的80后作家突然意识到,“只有回到到黑暗的肉体, 通过世俗生活的炼狱, 方有可能通达自我认识的生存境地。在这个意义上说,看似绝对超越的刀锋艺术,其精神动力和逻辑起点却始终与羁绊人类灵魂的世俗生活息息相关,世俗生活也因此具有促成自我认识、催生刀锋艺术的价值内涵”[3]。因此,我们才会看到《北京娃娃》中不断追求爱情的林嘉芙、《长达半天的快乐》中痛苦挣扎的苏珊,尽管春树本人为代表的80后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极力否定既定的社会规则。他们将现行的教育制度、社会就业规则、人生成长路线都设定为自己要毁灭的对象,似乎所有可以被纳入到世俗的一切都不应该存在。但春树追求爱情的过程、渴望找到完美男性的努力,却是在不断地强化着世俗生活、现实规则对自己精神选择的叩问。

我们看到,在春树的笔下跳跃的各种人物身上闪耀着鲜明的个性色彩,他们渴望用自己的方式去寻获自己所要追求的一切。当他们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不断向前迈进时,突然发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没有真正跳出这个社会划定的逻辑模式。春树对当代女性生活状态的描述以及她试图通过不断尝试获得灵魂解脱努力都必将归于她曾极度反抗的传统。在春树的小说中出现的各色人物,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悲欢离合,现实社會一次次地打击着他们的信心。但他们并未因此就放弃自己追求人生理想的努力。对于挣扎在“叛逆”与“传统”之间的春树而言,突破世俗社会的羁绊是他们获得解放的最佳方式。

三、刀锋下的成长

春树的文学创作中有大量关于性爱和男女关系的描写,她本人的成长经历也十分特殊。从《北京娃娃》到《2条命》,我们看到了女孩子在追求自己认定的理想爱情时,可以不顾一切地去付出。正是在“刀锋精神”的鼓励之下,春树们用自己的躯体和实际行动力图向世人证明一个基本的事实——自己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我们也将实现自己的理想。毋庸置疑,春树笔下的人物交织着情感与肉体的多重折磨。小说中出现的各类女性人物正是作者本人的某种折射,呈现给读者的将会是春树本人漫长、艰难的成长道路。

在小说《2条命》中,两个性格截然不同、人生道路差异巨大的女孩,实则是同一个人的两面。在她们的身上,作者表达着在走向成长道路上的精神世界与灵魂载体之间复杂的斗争。在春树看来,两个女孩只不过是女性在自己通往成熟道路上不同层次的具体呈现。遇断和楠楠是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中的女孩子,虽然她们的身上几乎没有任何的共同点,但身处青春期的她们却有着对理想、爱情、人生、社会的幻想。为了获得自己想要追求的一切,她们以自己所认可的方式不断去努力,不断去奋斗。最终,当她们二人面临人生中唯一一次相遇时,却发生了一个女孩杀死另一个女孩的惨剧。对于这样的情节设置,很多人感到困惑。笔者认为春树在小说中做这样的处理是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消解,她消解的是所有的对立面和所有的存在物。在彻底否定既往的人生选择的同时,春树为读者呈现的是一个截然不同的崭新世界——春树已经穿过残酷青春的“刀锋”成熟起来的世界。

同样是讲述80后女性走向成熟的人生主题,小说《长达半天的快乐》却是从崭新的角度给予关注。从一个男人到另一个男人,或是排遣内心的寂寞,或是沉浸在爱的幻想中,或是简单的逢场作戏,或是认真的开始一场恋爱。小说中呈现的一切都是读者在现实生活已经接触到、或者将要接触的,当年轻的心与所有的一切发生最早的联系时,她似乎感到了迷茫。随着自己所经历的生活变得丰富起来,春树逐渐意识到自己以“刀锋”般呈现的文字是那样的苍白无力。这一切原本不是“残酷”的现实强加在80后一代身上的枷锁,催生所有一切的根本原因是80后在“追求人生理想”“实现人生目标”的道路上留给自己的伤痕。生活对于所有的人都是公平的,80后过于敏感的心令他们感受到了这个社会带给他们的压力。最终,当春树意识到这一切之后,她也完成了自己从青涩少女到成熟女人的蜕变。

[参考文献]

[1] [英]毛姆.刀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1.

[2] 残雪.艺术复仇[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76.

[3] 叶立文.刀锋艺术与世俗生活[J].山花,2008(07).

[作者简介]

解晓楠(1978— ),女,辽宁本溪人,硕士研究生,天津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化。

猜你喜欢

春树刀锋毛姆
乳牙
故地重游
春树
丑角的原型
我是刀锋
春树遇见夏至和星光
春天
刀锋
毛姆长篇小说的乌托邦情结
生命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