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阿姨
2013-04-29贺晓红
春节回家看望母亲,又见到我孩提时代非常敬仰的张阿姨。
张阿姨现在已是耄耋老人了。四十多年前,在部队大院里,她可是有口皆碑的“风流”人物。所谓风流,是因为张阿姨与大院中众多相貌平平的阿姨们相比,那是出类拔萃,鹤立鸡群的人物。
张阿姨身材高挑,浓眉大眼,宽宽的肩膀和胯骨,纤细的腰围,白皙的皮肤,五官布局十分好看。她真是太漂亮了!就连我们这些当时不到二十岁的孩子们见到她时,都要多看几眼。
张阿姨不仅人长得漂亮,地位也很“显赫”。她丈夫是军级首长,在大院里级别、职务最高,有专车、公务员,独栋将军小楼。我常和一些小伙伴们跑到她家楼前的小花园内戏耍、捉迷藏。那时,在我的印象中,她家的小楼豪华气派,她家的待遇最高,生活最好。
据说,她毕业于湖南某师范学校,解放战争中参加了解放军,是部队的一名文工团员,唱歌、跳舞、演戏、乐器,样样都行。当年在部队中,像她这样有文化、长得又漂亮的人是极其少见的。张阿姨在解放后经组织介绍嫁给了位高权重、年龄比她大很多的部队首长张伯伯。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张阿姨响应中央精兵简政号召,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她又响应党的号召,辞去工作,成为专职家庭主妇。“文革”期间,张阿姨是部队大院家属党支部的书记。当年,她可是呼风唤雨的人物,她常常带领家属们学习《毛选》、唱革命歌曲、为文化程度不高的阿姨们读报、讲时事新闻。她还扮演过《红灯记》中的李铁梅,逢年过节有什么活动,大家总要请她唱一段京剧样板戏。
张阿姨工作泼辣,善解人意,热心肠,很会做人的思想工作。哪个姐妹之间有了矛盾、思想上有什么解不开的疙瘩,经她调解,就药到病除,矛盾很快就化解了。部队领导称她是不在编、不讲条件、不计报酬的“三不”干部。
她还常常为我们这些孩子们开会,讲革命传统故事。有一次,她动情地对我们说:“你们要永远听党的话。当年,组织找我谈话,让我嫁给你们张伯伯时,我就是听党的话,二话没说,欣然接受……”
改革开放的大潮一泻千里,冲击着每个人的心灵,冲击着每一个家庭,冲击着每一个角落。部队大院在改革大潮中,也在发生变化。
从妈妈那里得知,改革开放时,张伯伯就因病离开了人世。张阿姨仅靠很少的遗孀生活补助费拉扯五个子女。五个子女中,除了老大当兵以外,其余的都没有参加工作,最小的小学还没毕业。生活的拮据,精神的痛苦使张阿姨一度落入了生活的低谷。
张阿姨是个与时俱进的人物。她生性好强,面对社会的变革和生活的重负,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她很快搞起了个体经营。她为别人打过工,到海南倒过水果,到东南沿海倒过水产。几年下来,挣下不少钱。接着,娶了儿媳,嫁了姑娘……她以超常的能力撑起了将军留给她的几乎要破碎的家。正是由于她的能干,使得她家的生活水平几乎仍像将军在世时,好得让人羡慕。
回京前,我专门去看望了她。
走进她的院落,只见房子仍然是四十年前的老房子,可在我眼里,房子好像是“缩水”了。每一间房子都是小小的,窗户也是小小的,客厅不到二十平米。我心里明白,这是时空在作祟。当年,在大多数人的日子还不是很好时,人们普遍住房很小,在我的眼里,张阿姨的住房很大很大。而如今人们生活好了,大多数人的房子都有改善,而她住的房子仍然没有变,看起来,她的房子自然像是“缩水”了。
张阿姨虽说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可看上去,仍然不失当年的风雅。皱纹不多的脸和银白色的卷发,仍然显得那么美丽。只是她的腰板没有原来那么挺直了,走起路来有点儿步履蹒跚,听力也有所减退。
我们海阔天空地聊天,勾起了老人许多美好的和苦涩的回忆。临别时,她深情地拉着我的手说:现在老了,实在是干不动了。日子过得虽然紧点儿,但与你张伯伯刚去世时比起来,日子好多啦!
贺晓红:山西人,1949年生于山西左权。1968年赴黑龙江建设兵团任连队文书;1977年南京工学院毕业,后在山西广播电视学校任教16年;1995年进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机关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