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想象,在纷呈的阅读中绽放

2013-04-29钱永美

学子·教育新理念 2013年7期
关键词:童谣乌鸦民歌

钱永美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想象是发现、发明等一切活动的源泉。”或许“想象”对于人的成长、社会的进步、智慧的淬炼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故而《语文课程标准》在其“总体目标与内容”中就明确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为此,作为语文教学主阵地的阅读教学理应担负起这神圣的使命,使学生的想象力在我们阅读教学中美丽绽放。

一、在儿歌文本的阅读中,产生想象的原始萌发

孔子曰:“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是思考而不学习,那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那么为何“思而不学则殆”呢?为何几千年孔子就提出这样的观点呢?因为人的脑海里的“储备”是有限的,这种有限的储备如果得不到扩充,就会将人的思绪带到一个局限的胡同中,并使人的思维、想象因缺少广博知识而受到局限,从而使人囿于当下而无法“越雷池半步”。为此,作为启蒙学科之一的语文教学,理应承担此重任,利用朗朗上口、寓情于景的童谣民歌将学生带到广阔的世界,进而唤醒学生们的想象萌发。

例如:利用童谣民歌激发学生的想象原始萌发。童谣民歌常以孩子们的口吻,描述着日月星辰、花鸟鱼虫、民俗节庆、异地风情……它既生动有趣,暗合着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包罗万象,可以将学生的思绪带到无限的空间。正是童谣民歌有着无不替代的启蒙作用,故而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优秀的童谣民歌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激发他们想象的原始萌发。如,利用“小刺猬,去理发。嚓嚓嚓!嚓嚓嚓!理完头,瞧一瞧,小刺猬,不见了,出现一个大娃娃!”这首儿歌,将孩子们不讲卫生的形象与小刺猬乱糟糟的形象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孩子们想象“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形象。又如,利用“野牵牛,爬高楼;高楼高,爬树梢;树梢长,爬东墙;东墙滑,爬篱笆;篱笆细,不敢爬;躺在地上吹喇叭;嘀嘀嗒!嘀嘀嗒!”这首儿歌,帮助孩子们生成多种可爱、可感的形象,从而让这些可爱、可感的形象帮助孩子生成想象的原始基因。

二、在寓理文本的阅读中,形成想象的思维策略

“思维是想象的翅膀。”离开了思维的想象,想象就会变成空想与瞎想。为此,当我们利用童谣民歌激发学生产生想象的原始萌发时,就要利用寓情寓理的文本,帮助学生形成想象的思维策略,从而让学生的想象更具广博性,更具价值性。

例如:利用寓情寓理的文本帮助学生形成想象的思维策略。在小学阶段,寓情寓理的文本数不胜数,其中的典型当属“寓言故事”。如果我们在这些“寓言故事”当中,进行二次创作,一定会让学生们在创作中形成有效的想象思维策略。如,阅读了《狐狸和乌鸦》这则寓言后,让学生根据乌鸦受骗后的想法,以及当乌鸦再次找到肉时,它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故事?乌鸦的肉会不会被骗走?由于有了一个相对的思维次序,学生都能充分而又合理地想象着乌鸦与狐狸再次相遇的情形。阅读了《坐井观天》这则寓言后,让学生设身处地从青蛙这个角度出发:当青蛙跳出这个井底后,它会看到什么?它会想些什么?从而让学生在这个遐想的世界里形成有序的思维策略。

三、在写实文本的阅读中,找回想象的现实路径

想象是人在脑子中凭借记忆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在这个心理过程中,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将想象指向未来,创造前所未有的形象(思想);一个是将想象指向现实,将创造的形象变成于现实。从功利的角度来说,想象只有回归于现实,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此,在我们启发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思维策略后,还要引导他们将想象落实于现实,落实于可操作。

例如:利用写实文本的阅读帮助学生找回想象的现实路径。如,《称象》一文的教学,当学生们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后,我问学生:“你们能否想出比曹冲更好的办法?”一言激起千层浪:有的说可以用水代替石头,有的说可以用泥土代替石头;有的说用大秤,有的说用水槽(阿基米德的原理)……面对学生的种种想象,我们在欣喜之余,还要想到这些想法的可操作性,否则想象就会变成空想与瞎想。又如,《乌鸦喝水》的教学,当我们引导学生:“你能想出其他办法让乌鸦也能喝到水吗?”有的学生说:“找来一根空心草的杆子,伸入瓶子,就像我喝可口可乐一样。”有的学生说:“捡个塑料袋,把水倒到塑料袋里,乌鸦就能喝到水了。”学生的这些想法,乌鸦会做吗?诚然,想象有时不拘泥于现实,但如果我们考虑它的操作性,往往会将我们的想象功用发挥到极致。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应多渠道、多层面地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与品质。

(作者单位:江苏洪泽县东双沟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童谣乌鸦民歌
童谣里的童年
快乐童谣
小乌鸦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乌鸦喝水后传
穿花衣 唱民歌
乌鸦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