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主探索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2013-04-29张永明
张永明
新课程改革以来,自主探索已成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成了学习活动的主要方式。没有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虽然能够记住,却没有深刻理解,一到具体应用的时候就会手足无措;如果是学生自己发现、探索而来的知识,就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灵活。
一般来说,一个数学问题,有一个到几个关键性的思想属于需要探究思维的部分,而其他部分,则属于常规的复现思维的部分。现在数学教学的失误,常常在于把探究部分轻易转化为复现部分,使之失去数学教育的意义。探究思维的部分需要学生的“猜想”“实验”“操作”“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而且还要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教学过程成了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探索的过程,让学生在探求中困惑,在困惑中醒悟,在醒悟中提高。
一、科学引导,教材处理合理化
1.教材的问题化处理
合理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处于一种困惑、迷茫、沉思的状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心向。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也可以把教学过程转化为问题串,从而唤起学生思考和创造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乐趣,从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之美。
2.教材的选择性处理
如果把人脑比作一个“加工厂”,那么学习材料就是“原料”,这个原料很多时候是由教材提供的,而有些时候我们不妨借鉴超市的自由选择性,让学生自行选择有意义的、可探索性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索欲望进行学习活动。
3.教材的活动化处理
这里的活动化是指把教材中的结论隐去,把教材中原来供教师讲解、分析的素材转变为供学生讨论和探索的材料,让知识蒙上面纱,让学生用自己的思考、活动去揭开这层面纱。
4.教材的生活化处理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载体,只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材才能激发并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课堂延伸到课外,学校联系家庭和社会,让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体现大数学的理念。
二、自主探索,活动目标层次化
1.由扶到放,示范探索
教师的教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展现解法,二是展现思路,三是展现思路的寻找过程。教师的教学很多时候是一种展现思路的教学,很少有展现思路的寻找过程。教师要让学生看到教师思维过程中探索、受阻、突破等一系列思维过程。教师可以展示自己陷入困境、摸索前进、冲出重围的过程,也可以在黑板前写写、画画(特别是应用题教学和图形教学里面尤为需要,因为图示本身不仅揭示了题目中的隐蔽条件,也鲜明形象地反映出解题思路)、算算、涂涂,让学生看到你寻找思路的过程,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借鉴,用自己现身说法式的探索教会学生学会探索。
2.启发引导,尝试探索
不管是对结论、规律的探索,还是对方法、策略的探索,都需要教师的引导。施教之功,贵在引导。数学教师课堂上的教学能力往往体现为对学生引导、启发的能力。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创造性思维是难以模拟和复制的,但是,创造性思维一经传授就失去了创造的意义。所以,教师在学生目标明确后的思维探索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引导和启发,一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一个不经意的提示、一个有层次的操作设计,都可以成为学生探索过程中的引领,而教师教学中最能体现技术含量的便是启发引导探索的能力。
3.重视合作,自主探索
现代社会充满竞争,最具实力的竞争需要更好的合作。学生具备一定能力基础上的探索又何尝不需要教师的放手呢?教师的放,或许会带来学生的迷茫、摔跤、碰壁,但是失败的经验、错误的结论会让学生在摸索中获得前进的动力,在个人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要让学生争取更好地合作。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冷静观察,观察学生的表情,观察学生的探索过程。也许学生探索而来的知识不够完整,不够严谨,但这是学生思维的体现,教师应该要正确看到成人跟儿童之间的知识经验的差异,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来诠释对数学的理解,保护好学生愿意去思维的原始动力,这也是让学生爱学数学、学好数学的法宝。即使学生探索未果,他们也获得了探索能力的锻炼,体会到合作的乐趣,久而久之自主探索能力就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滨海县界牌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