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快乐的童年

2013-04-29孙立峰商倩倩

祝你幸福·最家长 2013年7期
关键词:王丽丽爷爷奶奶中华

孙立峰 商倩倩

杨晓敏(为保护孩子和她的家人,文中人名、地名已做处理)非常喜欢看一本书,《不抱怨的人生》。

对于她来说,最想丢掉的一个抱怨,就是关于自己的出生。

晓敏有个糟糕的童年

十三年前,杨晓敏降生在山东Z市某乡村。父亲杨中华和母亲王丽丽从结婚那天起就疙疙瘩瘩的。王丽丽对自己的这段婚姻很不满意,媒妁之言,草草成婚,婚后又发现丈夫杨中华跟普通人不太一样,干什么事都有些迟钝,而且脾气很暴躁,还经常对她动粗。后来才知道,丈夫得过脑膜炎,反应慢。

熬到晓敏一岁时,王丽丽要离婚。她想带着孩子走,晓敏的爷爷奶奶不愿意。双方争执不下,晓敏的爷爷找人打官司,以王丽丽无经济条件抚养为由把晓敏判给了爷爷。爷爷说,孩子跟着他比跟着她妈强,因为虽然老两口从东北铅矿上退休之后收入不多,但经济状况还是要比王丽丽强一些,他甚至担心以后王丽丽因为没钱会把孩子给卖掉。

一岁就没了母爱的晓敏从此基本上是跟着爷爷奶奶过日子。爸爸杨中华常年在外打工,只有春节时才回来待上一个星期。王丽丽想念女儿,离婚后不久就回来看女儿,爷爷因为怨恨她抛弃了自己的儿子,只让她看了一分钟不到,就把孩子夺了回去。王丽丽一跺脚,从此再也没上过晓敏爷爷家的门。

晓敏的爷爷奶奶住在农村,却因为是非农业户口而无地可种,吃的喝的都靠爷爷那一点儿微薄的退休金。奶奶为了补贴家用,就开了个小杂货铺,卖点儿油盐酱醋。日子过得紧巴,但也没苦着晓敏。

俗话说“砸断骨头连着筋”,晓敏怎么能不想妈妈呢?很小的时候她就想去妈妈再婚的地方找妈妈。爷爷奶奶不能消除心中的怒气,告诉她:“你妈不要你了!”晓敏跟小伙伴们玩的时候,最伤心、最愤怒、最怕的就是听到别人说:“你是个没爸没妈的孩子。”这让她抬不起头来。甚至直到现在,再次回到村子里,她都躲着村里人走。

晓敏见不到妈妈,而爸爸也在千里之外打工,平时根本没什么联系。晓敏记得有一年快过春节的时候,发现家里来了一个人。“那个人”吃饭的时候,都是自己一个人找个角落吃,从来不跟爷爷奶奶和她在饭桌上一起吃。爷爷说,“那是你爸爸”。这就是晓敏对父亲的第一印象。春节后没几天,爸爸就又出去打工了,晓敏甚至忘记了曾经出现过这么一个人。父女俩连一句话也没说,彼此都没什么记忆。

杨中华第一次跟女儿正式交流是在女儿上小学一年级的寒假,他还是在临近春节时回到家里。一进门就拉过晓敏问:“考试考得怎么样?”晓敏说:“没得第一,但是也不差。”还没回过神儿来,杨中华抓起女儿就打。爷爷赶紧过来护着晓敏,杨中华气哼哼地找个角落自己待着去了。晓敏呢?莫名其妙地挨了揍,又气又恼。第二年春节回来,杨中华又啥也不说直接问晓敏的成绩。晓敏这次很高兴,说自己的成绩比上次好,有了进步。杨中华愣愣地问:得第一了吗?晓敏说没有。又挨了一顿揍。爸爸觉得,孩子应该考第一。晓敏说,她觉得爸爸只关心学习,特没意思。开学后,她不再好好学了,因为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考好了后,爸爸还打她。

家里的、学校的暴力

对于晓敏来说,跟爸爸的冲突还是小事,毕竟一年才见一次,而且还有爷爷护着她。可小学三年级时,她要独自面对无力承担的一件大事。

那一年,晓敏转学到新学校。学校里有个小团伙,由四个男孩子组成。他们爱打电子游戏,经常缺钱用,以收“保护费”的名义抢钱,谁不给就打谁。晓敏挨打了,回到家满脑袋恐惧,她不敢跟爷爷奶奶说,怕爷爷奶奶责备。

第二天晓敏说什么也不去上学。在爷爷的一再追问下,晓敏说出了实情。好歹也吃了几年“公家饭”,爷爷马上打了110,警察把四个男孩子带回去讯问。晓敏回到学校后,努力学习,因为她发现,那些小团伙只找学习成绩不好的和寡言少语的同学下手,因为他们没有老师或朋友撑腰。晓敏从此也知道了,有事儿找警察,“警察会保护我”。

等再过春节爸爸回来问晓敏成绩的时候,晓敏已经开始反抗爸爸的暴力了。她跟爸爸对打,就算打不过也要打。杨中华终于知道自己“管不住”孩子了,对晓敏说:“你不是我的闺女!我本来还以为老了以后能指望你呢,现在你这么小就打我,看来指望不上了。”这句话深深地刺伤了晓敏。

晓敏的爸爸也有一个不幸的童年

现在,13岁的晓敏说,她已经逐渐试着去原谅爸爸了。晓敏了解到,爸爸也非常可怜。

杨中华也是一岁时就失去了父爱和母爱。当时杨中华的爸爸在东北一处铅矿上作矿工,妈妈作为家属在矿上打杂。当时,妈妈突然得了胸膜炎,还要照顾丈夫和杨中华的哥哥,身体很虚弱,又怕传染孩子,最后忍痛把杨中华送回了老家,让奶奶帮着照顾。

从此,杨中华就在离爸爸妈妈几千公里外的老家跟着奶奶生活。奶奶虽然尽力照顾杨中华,但还是在他三岁的时候出现了疏忽。当时流行脑膜炎,别的孩子打一针就好了,杨中华打了三针还没好,这给他的大脑留下了终生的损伤。杨中华从此反应有些迟钝,别人一秒钟能反应的事,他需要五秒钟。周围的人常羞辱他,亲爹亲娘又不在身边,杨中华变得越来越孤僻。

杨中华十二岁的时候,爸爸妈妈退休回到了杨中华的身边。爸爸妈妈万万想不到的是,当初一个迫不得已的选择,让儿子已经跟他们形同路人。杨中华对自己的父母根本亲近不起来。吃饭的时候,杨中华从不上桌与家人共餐,而是默默地端一碗菜,一碗粥,一个馒头,找个旮旯自己吃。不管妈妈怎么劝,他都没回去过,直到结婚,直到生子,直到现在。一切都已不可挽回了。

妈妈十分伤心,而且越来越感到这个儿子没法儿成为她的一个臂膀。有一年,杨中华的哥哥考高中,学习很紧张,妈妈又家里家外地忙活,实在忙不过来,就让杨中华帮她洗碗刷锅。杨中华“哼”了一声就去干了。等到做饭时,妈妈才发现,杨中华把碗摔碎了好几个,锅也刷得不干净。她的火就不打一处来,训斥儿子:“做啥事也不中用,真是啥也指望不上你!”杨中华白了妈妈一眼:“我又不是你养大的,你没资格训我。”妈妈愣了半天,抄起棍子就照孩子身上抡去。这是妈妈跟杨中华交流的方式,后来妈妈成为奶奶后还是这样对待孙女晓敏,杨中华也是用巴掌和拳头与晓敏交流。作为挨打者,谁都感受不到爱,虽然施暴者认为“你是我生的我才打你”。一个家族的教养方式,就用这样的办法轮回。

爸爸体谅杨中华,但对这个儿子也无可奈何。儿子很自卑,自闭,而且执拗。兄弟们成家立业后,想帮杨中华一把,给他找了适合他干的工作,他不去,他说要靠自己,就像小时候一样,一切靠自己。杨中华每年都去南方打工,虽然也有工厂要他,但是却是拿他当弱智来使唤。杨中华一年挣的工资没有干同样活儿的工友一个月挣得多。就算这样,他还是常年在外,他在逃避在亲人面前一文不值的感觉。

晓敏有时候也有这种感觉,在爷爷奶奶眼里,自己一文不值,尤其是在爷爷奶奶怀疑自己的时候、打骂自己的时候。

家里、学校都没有快乐,逼晓敏选择离开家、离开学校

上初中后,晓敏转到了Y市上初中,因为爷爷的亲戚在那里当校长。晓敏非常高兴,因为她听说自己妈妈的老家就是这里。

有一天,晓敏鼓足勇气,走出校门,试着去找妈妈。她在大街上逢人就问,认识不认识一个叫王丽丽的人。从早上问到中午,从中午问到下午。巧的是,下午她竟然问到了从未谋面的姥爷面前。

晓敏终于见到了妈妈,她为此旷了一天的课。班主任很不高兴。让班主任更不高兴的是,从此晓敏妈妈三天两头来找女儿,带女儿出去吃饭、买东西。班主任认为这很影响晓敏的学习,从而影响班级成绩。

王丽丽多高兴啊,十年后,她又见到了那个被“夺走”的女儿。她给女儿买雪花膏,买圆珠笔,买漂亮的本子,做十年来一直想做的事。当晓敏把这些东西带回家时,奶奶问,这是哪来的。晓敏不敢告诉奶奶自己偷偷去找妈妈了,因为她知道奶奶不喜欢妈妈,就说是同学给的。奶奶不相信,怀疑晓敏偷别人东西。

更让奶奶确信晓敏在“偷东西”的是,隔几天后班主任老师打电话来说,晓敏被同学告了,偷别人东西了。奶奶不问青红皂白,摸过一条粗棍子就打晓敏。晓敏解释说,那是亲戚家的一个孩子,跟她在一个学校,相处得有些矛盾,就诬陷她。但爷爷奶奶和班主任根本不相信。“晓敏是个小偷”的传言在校园里越传越广,晓敏在学校里越来越待不下去了。

对于那段时间的痛苦,晓敏说还有一个是钱的问题。她看到大娘找爷爷奶奶,要求他们把退休金拿出一部分来给她家的孩子,不能把钱都用在晓敏身上。爷爷气得要动手打大娘。敏感的晓敏不想再用爷爷的钱上学,用爸爸的似乎更不太可能。她想让妈妈来供养她上学,可是在跟妈妈接触的那段时间,妈妈从来没提过要抚养她这回事。她开始怀疑妈妈是否真正爱她。

似乎无路可走,上学也很痛苦,连个朋友都没有了,在春节时又跟爸爸吵了一架后,晓敏决定不再去上学了,她想“出去”看看,就这样,动了出走的念头。

心理咨询师分析:

孩子离家出走,这其实在发出信号:“这个地方我不喜欢。”这是孩子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如果家里有孩子离家出走,需要家长深刻反省,找出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孩子的生存环境,从而留住孩子。

对晓敏来说,虽然爷爷奶奶在生活上给了她很好的照料,可心理上她对母爱的向往却没有得到满足。其实离婚并不就意味着孩子爱的缺失。如果离婚后的父母不相互指责,如果爷爷奶奶不在孩子面前指责孩子的母亲,允许孩子经常和爸爸妈妈见面,同样可以维护孩子内心的安全感,而安全感是孩子成长的第一需要。如果离婚后一方贬低另一方的不好,会让孩子越发觉得被贬低的那个人好,如果阻止孩子见另一方,孩子反而会想尽办法去见。孩子会对那个离开的一方充满了幻想。孩子也会本能地对离开的表示忠诚。

当有人说孩子不好,家长不要责备孩子,静下心来,听听孩子怎么说。就算孩子真做了一些不该做的事,也一定有他纯良的动机。比如对别人说晓敏偷东西的问题,如果爷爷奶奶能像“遭遇收保护费”时那样,站出来保护晓敏,耐心询问孩子,就能明白事情其实不是他们想的那样。孩子撒谎,是因为爷爷奶奶不想听真话。

孩子都有一颗敏感的心,大人之间的矛盾,最好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进行讨论,否则,孩子可能会做出一些幼稚的判断和决定。比如晓敏的大娘和爷爷之间的争吵,让孩子觉得不能再用爷爷的钱,从而加重了孩子心理上的负担。

家庭的模式往往会一代代传递,比如晓敏的爸爸有个不幸的童年,长大后的他会选择外出打工(另一种方式的流浪),而晓敏,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延续了爸爸的行为模式,在遇到问题时,只会用逃避的方式来解决。要打破这样的模式,需要一些外在的力量,引发晓敏深入地思考:想一想是否还有别的选择?是否还有别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家庭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

猜你喜欢

王丽丽爷爷奶奶中华
Existence and Uniqueness Theorems of Almost Periodic Solution in Shifts δ±on Time Scales
我的爷爷奶奶
我的爷爷奶奶
向爷爷奶奶致敬
我的爷爷奶奶
The Classi6cation of Inappropriate Diction in the English Descriptions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