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
2013-04-29周正文
周正文
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师只有在教学中转变教学思维,遵循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需求,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活动,同时转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学,才能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其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目的,发挥主体作用,提升教学效果。下面,笔者将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
一、教师积极引导,提升学生自学能力
任何学科的学习和教学都是为了运用于生活,适应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需求。为实现这一点,就需要人不断地进行知识系统的更新,不断为自己“充电”,进行自学。所以,学生具备自学能力便尤为重要,能促使其有效适应社会变化,满足社会需求,实现长期发展。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思维和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把自学引进小学数学教学中来。在数学教学中,不只是传授数学知识,更要教会学生们如何学习,如何自学等。数学本身较为抽象,计算繁复,但是其在生活中应用极为广泛。小学生对于数学中的概念、定义和一些单调的公式等缺乏兴趣,因而在教学中较难培养其自学能力。教师必须充分掌握学生的身心特点,研读教材,打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导向来设计教学,引导学生走进教材学习,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高效,提升数学能力和素养。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联系课堂教学中的1/2分数的学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寻找生活中的分数,或是说说自己认识到的分数。之后,我找学生进行明确,有的同学说出了一只手中的一个手指头是整个手指头数的1/5,是一双手的1/10。还有的同学说出了自己是整个学习小组人数的1/6,是全部同学的1/45。还有的同学说自己是家庭成员的1/3……学生们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很好。于是我又趁热打铁,让同学们课下动手折纸,加深对分数的理解和认识。这样,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很是理想,同时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二、教给学生数学自学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只是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传授给学生们思想。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教师要教会学生们学习的方法以及自学的方法等,让学生们掌握这把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实现长久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求成,强求学生。这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逐步渗透,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对知识的预习、整理、归纳和小结,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探求问题的答案,多给学生创造同时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官的机会,引导学生推导公式、法则以及概念等,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们的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能力,提升其数学自学能力等。
在传授自学方法的起始阶段,教师要从学生的视角去设计具体操作步骤,设计相应的问题等,引导学生通过独立学习解决问题。一般来说,都是抓住主要问题,寻找相关信息,联系已学知识和所学课本知识等进行积极思考,自身通过自学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数学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
如,在教学进位加法的练习课时,为了让学生学会并熟练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我通过游戏教学法,调动学生参与,提升其学习能力。第一个环节是个人抢答比赛。我让数学课代表设计相应的问题来让学生进行抢答,我来做裁判,为学生计分。这个游戏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们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培养其思维的敏捷性。第二个环节是小组合作争优赛。每6人一组,用3个数组成4个算式,看哪个小组总结出的算式最多。这样能有效锻炼并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学、创新能力,强化各个小组间的竞争意识。
真正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激起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亲自参与学习活动。这样,才能让学生自觉对数学知识进行归纳和类比,进行相应的推测和创新等,才能建构新的理论,提升数学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广陵区新坝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