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算法多样化”的实践与思考
2013-04-29王明豹
王明豹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尤其突出学习主体的独立性——用我的方法学。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也不同,因而计算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但教学中我们也应认识到“算法多样化”不是量的变化,而是学习方式的变化,教学中不能一味追求方法多,而忽略学生的接受能力。更不能硬逼着孩子去想多种方法,扼杀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一切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索,从而实现个性化的学习。
一、“算法多样化”必须贴近儿童的认知发展区
教学是“教学生学,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教材出现的多样化算法在教学中并非要面面俱到,教材内容也并非教学内容的全部,教材中没有的算法,如果学生想得出,更应予鼓励。一切应从学生的认知情况出发,选择一些贴近儿童生活情况,适合学生探究的算法,有选择地调整,加工教材的范例,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自然生成。
在教学13-9时,书上罗列了4种算法:①一个一个地减,减1、減2、减3……②“破十法”,10-9=1、1+3=4;③13-3=10、10-6=4;④想9+4=13、13-9=4。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第①和第③种方法学生很难想出,经老师反复讲解,示范,学生也还很难理解,认为这些方法很烦,可以说就是不适合学生的方法,如果老师强行让学生掌握这些算法同时,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而且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不能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同时,倡导算法全面化,而应贴近儿童的认知发展区,让学习联系生活情境,探索出适合自身需要的解题方法,教材有的未必全教。学生自己有创意,有价值的方法,更要充分肯定,并让全体同学参与讨论、交流,体验别人的思维活动的成果,掌握学生适合自己一种或几种算法。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反思提高,不断创新,发挥群体的作用来实现“算法多样化”。
二、“算法多样化”必须走向“算法优化”
传统的计算教学程序是:教材选定一种算法→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强化训练,现代计算教学程序是:情境产生计算欲望→学生自主探索算法→合作交流、确认或修正算法→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计算→反思提高、优化算法。可见“算法多样化”最终要走向“算法优化”。如何才能实现这一过程呢?
首先,要实现算法优化,必须尊重学生的思维。教学中,无论是什么方法,哪怕是最笨的方法,都是学生经过大脑思考的,只要尊重他们的独立思考,才会激发学生的思维,才会有多样化的局面,才能为算法的优化提高物质基础,学生在多种选择的对比中,才能充分意识到算法的确有优化的必要。
其次,算法优化是一个逐渐领悟的过程。算法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感悟、适应,学生才能有所领会。如,20以内退位减,刚开始学生各种方法都觉得不错,但往往掌握不熟练,几节课以后,学生各自都选定了一种算法,便能熟练地计算。有的甚至需要时间更长,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各种情境,帮助学生寻求适合自己的方法,让学生在自我感悟的基础上尽快达到优化选择。而不能包办代替,为了尽快让学生掌握,把自己认为最优的方法强加给学生,能学会的方法的才是最好方法。
尊重学生,为他们的提供宽松、平等、互动的平台,注重创设合理的情境,让学生在自立探索中交流、质疑、认同、修正,从而实现算法的优化。
三、“算法多样化”必须注重“预设与生成”
在一个民主、互动的课堂上,学生随时可能会闪现出与众不同的想法。这些想法中,有的是常规的,是教师备课预案时想到的,有的可能是比较“特异”的,是教师备课时没有想到的。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民主、平等地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耐心地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教师备课时,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尽可能把学生可能的答案想得远一些,做到心中有数,不至于出现新情况时,不知所措。要科学、艺术地处理课堂生成的方法,即便一时拿不准,也不必全盘否定,可暂时放一放,下次继续研究,给学生一个说法,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
要实现“算法多样化”,教师必须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尊重、接纳、欣赏”诱发学生的思维潜能,让学生在不同的思维碰撞中交流整合,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良方,从而实现个体意义上的“算法最优化”。
(作者单位:江苏泗洪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