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的美术教学实践
2013-04-29袁海燕
袁海燕
一、同“情”,潜入儿童世界的美术原点
同“情”,就是指我们教师要蹲下身来,循着学生感知的视角,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从学生的视角感知问题,从学生的心理揣摩问题,从而产生一种与学生一样的情感体验。同“情”是一种润滑剂,可以将师生间的“隔阂”消磨得无影无踪;同“情”是一种融合剂,可以帮助我们教师跨越年龄的障碍,触摸到学生的情感脉动;同“情”也是一种催化剂,可以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吹泡泡”的绘画教学。“吹泡泡”是孩子们喜爱的一种游戏,但对于我们成人来说,“吹泡泡”是一个很幼稚的活动,或者说“吹泡泡”早已远离了我们成人的生活,当我们教师在内心产生这种心理,并付诸教学实践的话,那么我们的绘画教学就会因与学生产生隔阂而宣告结束。为此,我在教学时,蹲下身来,循着学生感知的视角,努力地从学生立场考虑问题,从学生的视角感知问题,努力地产生一种与学生一样的情感体验。首先,我与学生一起“唱”“吹泡泡”的儿歌——“吹泡泡,吹泡泡,泡泡像串紫葡萄……”与学生一道感知泡泡的多姿多彩;接着,我与学生们一起“吹泡泡”,通过“吹泡泡、追泡泡、逮泡泡”去感受学生在玩泡泡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当我从学生的视角去触摸他们的情感脉搏时,就可真实地了解学生的想法,把握学生的取向。
二、入“戏”,回归儿童学习的美术状态
学生在进行绘画时,若借助于他们感兴趣的游戏,进而促发他们 “用眼睛观察、用大脑思考、用内心感动”,则可最终实现美术创作的冲动。
“分蛋糕”的绘画教学。如何让学生学会用画笔表现“分蛋糕”的情形呢?如何让学生调动全身兴奋点参与“分蛋糕”的绘画实践呢?我在教学时,以“游戏”为切入点,让学生“分”蛋糕、“吃”蛋糕,感受其中的乐趣。首先,利用多媒体平台,播放了一组儿童过生日时分蛋糕、吃蛋糕的情景,并配以“生日快乐”的儿歌:“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通过这种“游戏”的形式,帮助学生进入“分蛋糕”的世界,感受“分蛋糕”的快乐。其次,我与学生们一道欣赏着形式多样的蛋糕,如,圆形、心形、三角形、菱形、宝塔形。当学生被这众多的蛋糕所“迷惑”后,我再将蛋糕配以多样的色彩,让学生大饱眼福,建立“蛋糕”的形态美。再次,我与学生一道 “说”蛋糕,说自己最喜欢什么样的蛋糕,什么颜色的蛋糕。最后,我让学生根据先前的感受,将自己最喜欢的蛋糕描绘出来。这样,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情不自禁地进入分蛋糕的世界,并将其绘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三、还“原”,引领儿童成长的美术建构
儿童美术创作过程,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一个在脑海中建立“物象”,从脑海里提取“物象”的过程。这个过程更多依赖于学生对生活世界的感知,更多地依赖于学生对生活体验的生成。为此,作为美术教师的我们,在进行美术教学时,一方面,努力地还原学生生活的情景,让他们“接触”丰富的原生态的物象;一方面努力地开阔孩子观察的视野,让他们接触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另一方面,努力地带领他们进入生活的底层,让他们生成关于美术的“深层魅力”。
“歌颂祖国”绘画的教学。由于学生生活的局限,除了用“向国旗敬礼”“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等题材外,他们的脑海里已没有与“歌颂祖国”对应的“物象”,这就决定着他们难以绘出多彩的“歌颂祖国”画面。为了丰富“歌颂祖国”的物象,我在教学时,首先通过多媒体平台,播放一个个歌颂祖国的精彩画面,让学生从多种角度感受祖国的繁荣富强,让学生在脑海里建立一个个祖国富强的画面;接着对祖国内涵进行提升,播放凸现民族精神的视频,如“人间有真爱”“仁孝之道”“奋发进取”等,让学生从精神层面感受祖国的伟岸;最后让学生重组画面,根据教师提供的画面和自己的理解,勾勒出“心中的祖国”,并付诸美术实践中。这样通过感受、理解、诉说、绘画等一系列手段,还原了学生美术创作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生成一个全面的、立体的“美术的世界”。
(作者单位:江苏洪泽县高良涧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