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磨课磨什么

2013-04-29孙晓文

学子·教育新理念 2013年7期
关键词:名家文本语文

孙晓文

在2013年4月落下帷幕的江苏省第十四届青年教师观摩课中,一位盐城的老师,在课前与学生交流时,说了这样的一句话:“今天我要和大家度过我这一生中最难忘的四十分钟!”是啊!作为老师,有多少人能有机会走上省级赛课的舞台呢?可若不上那节公开课、观摩课,岂不是教师生涯更大的遗憾吗?

课,一旦加上一些修饰,如,“赛”“公开”“观摩”“展示”等,它似乎就不是“课”了,因为这节课承载的内涵和外延都开始丰富起来,而首当其冲的“磨课”就让执教者几多欢喜几多愁!

今年,我有幸参加市青年教师赛课,第一手的素材,第一现场,我如获至宝地把磨课的一点感受及时记录下来,因为我潜意识里认为只有流诸于笔端的文字,才能进行最真实的再现。

镜头一:找寻最适合自己的。

听名师的课,常有举重若轻、挥洒自如的感觉,羡慕与惊叹:课还能这样上!当把他们的实录搬到自己的课中,却常常遭遇尴尬。我执教的是苏教版国标本五下的“我和祖父的园子”,这是名家名篇,备课前我从网络上看到了诸多大家的演绎,心里阵阵激动。这么多的名家实录与视频,巧施“拿来主义”,还怕上不好这课吗?

于是,我一头扎进了于永正、虞大明、窦桂梅、孙双金、张祖庆、魏星等特级的“园子”中,经过反复的研究与观摩,我采用了“拼凑法”完成了我的初稿,心中甚是自得,这可是“采得百花酿成蜜”呀!

可第一次试上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磨课小组的老师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次试上,让我清醒地认识到:我在找寻名家试图模仿的时候,我失去了自己!齐白石曾说过:学我者生,像我者死。我们在学名家课例的时候,到底学什么?

我想学名家课堂,打磨自己,更多学的应是教学行为背后的理念!我们可以学到教学环节的设计,但更重要的是关注背后基于文本的设计理念。看似随意的语言文字的品读感悟,看似水到渠成的学法指导,这其中却有着我们所看不到精髓,那就是理念,这是我们简单模仿,所无法到达的内涵。想到这一点,在磨课组长的要求下,我忘记一切名家,静下心来研读文本,啃起了专业书籍。力求让理论指导行动,由实践来验证真知。

镜头二:学生的精彩才是真的精彩。

磨课过程中,会把很多的精力投注在对文本,对教学设计,对学法指导的钻研中,可这样精心备好的课,有时学生却并不买账!很多时候,会有这样的一种感受,课堂上一个问题问下去,如同石落枯井,激不起学生的一点思维的浪花。是孩子们不爱回答问题吗?非也!每个孩子内心都有成为好孩子的愿望,可是为什么那时那刻,他们低着头,不说话呢?我想这很大程度上与老师有关,或是对学情不够了解,或是问题的表述方式让学生无所适从,无法回答。

而课堂上,我的问题是总喜欢占据“话语权”。认为自己比学生知道得多,就要都告诉他们,殊不知,这样把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发现乐趣也一并抢占了。所以,我想:老师应该是“渡船”,把学生从此岸渡到彼岸,才是我的成功。很多时候,就是提问方式的一个转变,就是教师的智慧退让,往往成就了课堂中学生的精彩,这样的精彩才是课堂中最大的亮点。

镜头三:追寻语文本真之味。

在西方餐饮界,数着米其林的“星星”进餐,是顶级饕鬄和旅行者最终的味蕾追求,米其林餐厅中万里挑一的大厨均信奉以下信条:最好的食材加最简单的烹饪等于完美的菜肴。这其中的内涵与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各种花样繁多的设计环节,教师美轮美奂的语言渲染,课外资料毫无节制的补充……真是:语文,很忙!

那么静心品读语言文字的时间呢?体会作者用词精妙的时间呢?手捧课本,书声琅琅的时间呢?课文迁移,片段练习的时间呢?上过课了,我会想,在我的这节课学生学到了什么呢?我给了学生什么样的带得走的能力呢?语文课很多时候承载了太多的内容,教师想呈现得越多,学生收获得可能就越少!

“面面俱到,往往面面不到!”只有抓住一两个“点”,摈弃浮光掠影式的过场,品读体会、细细揣摩,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完整展现学生学习的过程,这才是真实的课堂!

磨课,磨什么?我想大抵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磨合,在反复的融合与重建中,渐渐明白我们期盼的语文课堂是什么样的?引用杨再隋教授在第四届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中的发言:是交互式的,不是老师的独白,是相互的对话;是生态的,绿色的,知识可以再生,能力可以迁移,智慧得到生成;是真正儿童化的课堂,是有利于儿童成长的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淮安市淮海路小学)

猜你喜欢

名家文本语文
名家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名家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名家之约
名家之约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