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BL在中职病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2013-04-29王岩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3年7期

王岩

【摘 要】随着课程理念的转变、医学知识的不断更新,合理教学模式的选择是贯彻新课程理念、保障医学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目前在中职病理教学中PBL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正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关注与应用。本文通过对PBL教学模式以及中职病理教学特点进行简析,并分析了PBL在中职病理教学中的应用及现状,针对应用的现状提出了促进这种教学模式更好发挥其作用的措施,为提高医学教学质量提供教学保障。

【关键词】PBL教学方法;中职病理教学;实践应用研究

医学知识的不断更新给医学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面对目前的教学运用合理、高效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医学知识成为研究的重点。目前PBL教学法在八十年代被引入高校医学教育,到现在在中职教育中正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关注并得到了应用,并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1 PBL教学及中职病理教学特征简析

所谓的PBL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情境,通过问题的引导,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强调学生主动的探究并发现问题,通过分组在小组的共同努力下解决问题,进而到达掌握学习知识的目的。这一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以现实情境为教学内容、学习的知识主要是相互联系的基础知识。而中职病理教学中病理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构建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一个重要的桥梁,同时具备高度的实践性。而PBL教学模式通过设计情境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与实践结合更加紧密。因此,有效的利用PBL教学法对中职病理教学的有效进行具有很大的帮助。

2 PBL教学在中职病理教学中的现状及应用过程要点分析

2.1 PBL在中职病理教学应用中的现状

目前在中职病理教学中,教师们开始认识到PBL教学模式的优势,并进行了一定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的发展,PBL教学法以情景教学的特点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整个学习的过程中,这样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同时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独立检索文献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有利于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这种学习模式也增进了师生的交流,教师的素养也得到提高。但是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教师的经验不足,不能够很好地发挥其作用。

2.2创设情境并提出问题

在课前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并根据需要提出问题,在这一过程中问题的有效性与可实施性以及情境创设的合理性直接影响了教学的结果,教师要针对中职医学生基础薄弱、实践经验缺乏的特点创设处合理的情境、提出合理问题。例如在《糖尿病》这一部分的学习中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的易发人群?糖尿病是老年病吗?糖尿病给患者带来了那些危害?糖尿病有哪些现象、分类?同时给一个实际的案例,包括病人的年龄等基本信息、日常生活习惯、症状的表现。同时针对案例提出相关问题来加以强化学习内容。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问题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学生的认知程度与学习能力,进而保障提问的有效性;在创设情境中要更接近现实、尽量选择一些病人的真实病例。

2.3学生分组并搜集资料

任务分不下来后,要把学生进行分组,分组的过程中要保证每一组学生之间配合的默契,学习水平有层次划分,保障组员间互帮互助。小组成员在问题出来后要在组长的带领下分析问题,并制定合理的计划,对成员进行合理的分工。其次,在资料的搜集过程中,教师要进行一定的引导,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积极地搜集相关资料。

2.4课堂上进行学习讨论并总结出书面材料及教师的总结

资料搜集后就是小组内、小组间在课堂上进行谈论,这一过程可以发挥中职学生积极好争论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起着一定的引导作用。讨论中不仅要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积极的鼓励和纠正,同时要指导学生在讨论中靠近主干,避免跑题,控制好全局。在讨论中要求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记录,并用最简练的语言总结出每一个小组得出来的观点。在课程的最后教师要对各个小组的观点进行总结,并进行点评,肯定好的地方,及时的修正错误的地方,进行最终的总结。

3 小结

PBL教学法在中职病理教学中能够贯彻新课程理念,适合在中职教育中推广,同时可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但是在目前的教学中,由于教师在PBL教学中的经验较少,学生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而缺乏积极性等多方面的原因,PBL教学在实践的過程中不能很好的发挥其价值。因此,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的进行学习,积累经验,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进而为教学目标的完成提供质量保障。

参考文献:

[1]周璐.PBL教学法在中职《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7期

[2]刘景业.我国目前PBL研究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第4期

[3]杨方宇.中国大专病理学教育引进PBL教学法的意义与可行性分析[J],教育研究,2012年3月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