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幼儿语言的差异化教学实践措施
2013-04-29李英华
李英华
【摘 要】年龄相差无几的儿童,其语言发展的水平以及学习语言的能力是有着迥然不同的差异,在进行语言教学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幼儿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幼儿的语言水平还能够有效地改善他们的语言表达水平,对于教学质量的改善有着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幼儿语言;差异化教学;实践措施
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尽管幼儿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年龄差别不大,然而在语言学习水平上却拥有着相当明显的差异,总体来看,可以分为三个类:①幼儿在词汇量上掌握的程度与教学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对事物无法准确描述,语言表达更是处于被动的状态,这类儿童在语言学习上,需要教师重点关注。②此类学生的词汇量已经达到了要求的水准,然而他们却并不热衷于交流,表达能力亟待提高。③幼儿进行语言活动时表现得十分突出,他们不仅拥有着相当大的词汇量,还能够清晰的进行词汇表达,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拥有着十分丰富的想象力。这类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处于优势地位。当今幼儿教学主要以大班集体授课为主,如何能够全面的提升每一个孩子的语言水平,使得他们能够在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中,不断完善自己已经成为了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一、绘本教学差异化在儿童语言教学中的运用
众所周知,在对幼儿教学过程中使用故事以及看图描述是有效提升孩子们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的重要途径,不仅如此,有效的引导学生对故事和看图的学习,还能够迅速的增强他们提高他们叙述事物的条理性,并能够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水平。
具体来说在进行绘本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当首先设置一个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通过稍微努力便能够实现的基本语言教学目标。在进行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全面的考虑到班级学生有的语言发展程度已经超过课前制定教学目标以及语言发展程度距离课前设置目标还有一段差距的孩子。因此,在进行绘本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的控制课堂,教师需要针对语言发展水平不同的孩子们提出相应的问题,使学生们能够在自己的理解能力下,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举例说明,在进行绘本教学中,教授《亲爱的小鱼》这节科目时,教师在课堂提问时,针对部分学生语言理解能力与教学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的情况,要选择相对简单的问题,例如提问这些学生课本中所给出的图画,绘画的内容是什么?图中的小猫准备做什么呢?鉴于这些孩子语言组织水平还不够完整的情况,提问结束后,让孩子们不要立刻回答问题,要仔细的回想生活经验,并想好如何进行回答后在进行问题回答。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看图阅读的主动性,还可以提升学生在看图过程中的散发思维,提高他们的整体语言水平。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承担着领路人的角色,必须将班级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全面掌握。
二、教学实践中日常交谈选择差异化的进行
通过日常交谈提升学生们的语言能力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在日常交谈中,教师与学生的对话通常是个体的、单独的,与班级集体授课有着十分显著的差异,因此日常交谈通常拥有更加明确的针对性和个体性,这对于学生提升语言能力、表达水平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应当十分重视日常交谈对于学生语言学习的积极作用,从而有效地进行引导。
在实际的交谈过程中,话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切口,它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有兴趣参与到交谈过程中。举例说明,幼儿上学基本上全是由父母或者其他亲属送到学校的,因此在实际的交谈中,可以将此作为切入点展开话题,针对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差异,可以选择不同的交谈方式、对于第一类学生,可以选择最为简单的方式进行开头,例如可以问孩子:“中午好,今天你的辫子扎的好漂亮,谁帮你扎的呢?”学生一般会回答“妈妈”或者“姥姥”,然后继续问学生,今天是谁送你到学校的呢?学生回答“妈妈”或者“爸爸”,为了继续深入话题,引导学生思维,可以问儿童家长的职业,这个问题学生一般可以清楚地回答,然后问学生家长的上下班时间,工作内容是什么,随着问题的深入,幼儿就难以继续回答下去了,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微笑着说:“你放学后可以回去问一下爸爸,明天再回答。”为学生留下一定的“课外作业”,同时更为下一次的交谈奠定基础。
三、结语
年龄相差无几的儿童,其语言发展的水平以及学习语言的能力是有着迥然不同的差异,在进行语言教学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幼儿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仅能够提高幼儿的语言水平还能够有效地改善他们的语言表达水平,对于教学质量的改善有着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邱亚华.“画”里有“话”妙趣多——例谈在绘画活动中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J].小学科学:教师,2013(06):243-245
[2]金旭宇.幼儿语言的发展促进幼儿陶艺的创造[J].小学科学:教师,2013(06):132-133
[3]齐红娟.有机整合教育资源培养幼儿语言能力[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03):324-325
[4]顾丽娟.语言教育中幼儿自主与合作学习能力策略探寻[J].幼儿教学研究,2013(04):243-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