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道系统在小城镇规划中的实践
2013-04-29刘林
刘林
摘要:
绿道规划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高居民居住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绿道系统在小城镇规划中的具体实践,探讨小城镇绿道系统的可行性以及具体规划操作步骤,为绿道系统在小城镇规划中的进一步发展做出阐述。
关键词:绿道;小城镇;规划
一、绿道特征
绿道分成三类:郊野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
绿道建设基本不需要占用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符合建设低碳城市的发展要求,也是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之一。还可以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地方风貌特征,提升发展品位。
二、建设现状
由于小城镇居民绿化意识淡薄,政府用地指标、经济实力有限,长寿区14个建制镇,多数镇除了绿色的农田及道路两旁的行道树、单位门口以及院内少数绿化树外,几乎没有其它绿化面积,绿地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普遍很低,更没有形成点、线、面完整的绿地系统,以绿地系统为依托建设的人行步道、自行车道等几乎为零。
三、绿道系统的可行性
根据国内外对出行方式与出行距离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表明,城市居民以步行方式出行的频率随着出行距离的延长而降低,但从健康方面考虑,步行是得到医学界广泛认可的最佳运动之一。每天以中等步速(4千米/小时)行走约10分钟,以慢速(3千米/小时)在水平硬表面上行走约20分钟是一种很好的健身方法。在地形条件许可的条件下,城市居民以自行车方式出行的频率会随着出行距离的延长会出现峰值,规模较小的城市的自行车出行峰值出现在约3km,而规模较大的一些城市的自行车出行的峰值出现在3.5km~4.5km。由此可以判断在3千米的出行距离内,自行车是很好的一种出行方式。
长寿区镇规模大多在1km2以内,新市镇距离中心城区较近,是重要的工贸型镇,镇区面积约51km2,东西宽约3km,南北宽约2km,新市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的平均距离约2km,且新市镇区整体地形平坦,利于出行。即在新市镇区范围内,从交通距离方面考虑,步行、骑车都是居民上下班可以选用的很好的交通方式。
从经济可行性方面分析,新市城镇居民收入普遍不高,镇区居民购买使用小汽车的能力有限,发展步行、自行车等交通经济可行,可以很好的降低居民出行成本,同时还能增加人际交往促进社会和谐,体现小城镇社区文化特点。
随着长寿中心城区规模扩大,范围向北延伸,规划边界距离新市镇区距离仅2.5km,由于现代城市居民对生活品质、生活环境的要求的不断提高,中心城区对绿道系统的规划布局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长寿中心城区距离新市镇区最近的北城片区在规划中明确了对步行道、自行车道的规划引导,为新市镇绿道系统规划在理论上和实际布局中的可行性都创造了良好条件。
四、规划实践步骤
(一)完善绿地系统规划
通过对新市镇区自然条件的梳理,新市镇有水系、坡地等良好的自然要素,绿地系统布局时充分结合自然地形和城镇中心形成镇区绿化中心,沿水系布置滨水绿化带,东西向加强镇区绿化中心与长寿中心城区重要生态廊道桃花溪的连接;结合镇区功能布局,南北向沿生活性道路设置一定宽度的绿化带,加强镇区绿化中心与镇区南侧水系、镇区入口的连接。在镇区各生活区中心集合绿化带设置中心绿化公园,形成点、线结合的完善的绿地系统,为独立步行道的设置创造了条件。
(二)加强功能性空间与绿地系统联系
新市镇区在功能布局时,将学校、医院、文体中心、广场、商业中心等重要的公共设施、公共空间布局于绿化中心、绿化带周边,实现镇区绿地系统对此类空间的有机串连。
(三)优化镇区道路分幅
在新市镇新一轮总规编制中,一方面为了提高镇区居民出行环境质量,体现城镇特色,另一方面也为了远景融入中心城区,与中心城区进行良好对接,在道路等级、道路断面设计上参照中心城区(北城片区)的设置标准,对各级道路断面明确提出了自行车道的设置要求。
(四)提出绿道规划控制要求
总规对自行车道、步行道提出明确要求。镇区70米、40米、30米道路以及地形条件允许的绿化带内设置单独自行车道;生活区内26米、16米道路两侧人行道上各控制1.5米的单向骑行带;除了各级道路的人行道外,在镇区绿化带内设置独立健身步道。
在详细规划布局中进一步明确各级道路的分幅,不同等级道路自行车道的设置宽度,绿化带中的步行道宽度以及其与周边重要公共空间的连接方式,在重要节点处设置相应的交通方式转换点,使人行、自行车、机动车等多种交通方式可以转换。
五、规划局限性
本次绿道系统规划实践局限于新市镇区,根据绿道在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发挥的作用,更应该在全域范围内进行布局,在镇域规划层面,通过绿道的设置,将镇域重要的山、水自然要素、人文资源等进行有效连接,形成郊野绿道系统。
同时由于规划层次规划深度的要求,新市绿道系统思想主要集中在总规层面,对更详细的社区绿道系统的规划控制内容不足,需要在下层次规划中继续发展、细化。
六、结语
绿道系统规划是在传统城市规划基础展现出了规划的人性化,从人的行为需求出发,满足人的出行、休憩、健身以及经济承受能力的需求,同时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理念。绿道在小城镇中的推广实践将有利于提高我国小城镇规划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 周年兴,俞孔坚,黄震方.绿道及其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6(09)
[2] 陈征,刘英舜,石飞.城市居民出行方式距离曲线的研究与应用[J].交通标准化, 2006(08)
[3] 吴耀兴,康文星.小城镇生态绿地系统规划[J].城乡建设,2008(06)
【作者单位:重庆市长寿勘测规划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