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成肉身与审美经验的生成
2013-04-29鲁睿
鲁睿
摘要:
哥特式建筑风格代表了欧洲中世纪艺术的最高成就。作为建筑史上的一座丰碑,哥特式建筑艺术远不止是建筑现象。它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综合文明现象。它的价值早已超过了建筑本身,它代表着时代的特征,神圣的奥秘,崇高的威严,华丽的感官效果所造成的天国世界的吸引力,成为了中世纪的精神象征,影响了中世纪的审美,更影响了今天我们对建筑的理解和对审美的体验。
关键词:中世纪;哥特式;审美经验
一、上帝何以规定艺术
被基督教神学主宰的中世纪时代,其一切的学科都是以基督教神学为主导,美学也自觉的披上了神学的外衣,这一时期的美学主体都以基督教为主,一切的美都来自于上帝,一切的美都与上帝息息相关,一切的美都超越的它自身其本质都是上帝,所以美学的研究跨越了哲学直达对上帝的研究。对于美的本体是什么,中世纪基督教教父把这个问题具体、纯化到了上帝本身,他们认为美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概念,作为美的本体,它并不会是独立存在,它的存在势必要与真、善的本体融合在一起,美的本体也绝对不会是外在于物的,这样的本体有能力将美分散于其他外物之上,因此,它与柏拉图讲的理念不一样,也不同于普洛丁讲的太一的观念,美的本体就是上帝本身。
上帝就是世间最高层次的美,所以上帝创造的一切都是美。它还具有一种感化的力量,一种启示的力量,更具有一种提升的力量,这样的一种美让人类摆脱尘世的恶俗,让人类被神圣的圣洁之美所笼罩,而这一切都源于上帝。
中世纪的一切艺术形式都浸淫在对上帝神圣美的最纯粹的表现上,包括12世纪出现的哥特式建筑,它是将上帝的最圣洁的美通过建筑这样的具体形式表现出来,教堂作为上帝在人间的居所,自然带有一种神圣性,而它作为教徒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也是人类与上帝交流的重要地点,是人类完成自我救赎的一个重要见证。这与当时的美学思想是相一致的,哥特式建筑是这种神学美学思想具体化的完美体现。
二、道向肉身经验的转化
建筑作为一类艺术,它的价值源源超出建筑本身。那些历经风雨屹立不倒的教堂建筑,突显着国家、皇族、宗教的权威,记载人类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蕴涵了人类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感知。哥特式与拜占庭式、罗马式是中世纪三大建筑特色类型,这三大建筑特色都从罗马时代的建筑演变而来,渗透了中世纪的特点,神圣的奥秘、崇高的威严、华丽的感官效果所造成的天国世界的吸引力,成了中世纪建筑的精神象征,成为中世纪最富有成就的主要艺术形式。
这种精神象征尽量回避对具体人物形象的描绘,因为上帝与天国世界是终极的,是人及其精神的主宰,不能借助视觉形象来表现。结合哥特式大教堂的建筑构造,我们不难发现哥特式建堂就是一个信仰者心目中的“天国的大门”。哥特教堂的内部特征,显示出心灵在虔诚的信仰中所产生的内心世界,某种角度上说超越有限空间逻辑。
哥特教堂凭借在构造上营造出一系列封闭起来的阴暗空间单位,使它和外在自然的分割开来,显出它的神秘与世间不同;哥特尖顶几乎没有建筑意义上的功能,即不满足平衡原理也不满足支撑原理,只是表示向上腾飞,一飞冲天的意念,这样才能给人感觉接近上帝;哥特式建筑使用的柱子是方柱,柱体下宽上窄,高度一眼不能望顶,相交形成稍微倾斜的拱项,象征灵魂在虔诚的信仰中动荡不安,通过与神的交流,得到解救,获得平静,才能安息;透过色彩斑斓的玻璃花窗,上帝之光普照着虔诚的信徒,充满温暖的圣光安抚着想要被拯救灵魂的信徒。复杂的内心冲撞使得信徒们在忏悔中感到自己的灵魂被拯救,当信徒们从“天国之门”走出来时,他们觉得自己的灵魂在教堂中经受了一次让自己重生的净化和洗礼。
三、审美经验及其向道的通达
哥特式教堂建筑的创造性,是通过解决教堂内部结构和外部形式体现出来的。在哥特式一书中,艺术家通过大胆的创造性想象,去消解现实中的各种冲突矛盾,表现着某种内在骚动与不安的情绪。从而达到一种既稳定又变动,既现实又虚幻的宗教境界。因此,不论是哥特式教堂的内部还是外部,都使人感到实体与空无的对立,以及吸引力与排斥力的冲突。这些表现在结构和形式方面饿不和谐因素,唤醒了某种死寂的压力,富有动态和生命之感,使哥特式建筑这种基督教的附属物步入了精神的天堂,获得了本体的意义。
而从审美角度来看,由于前面所述的教堂内部的结构,让人们在不断向上的光线中获得一种宗教的崇高感。外部的扶壁和拱架又必然将人们的视线引向高空直至无穷。从教堂的内部到外部,设计者们都试图让教堂与天地融为一体,让进入这里的人们进入纯粹的精神境界。
哥特式教堂建筑作为中世纪基督教的最杰出的文化成就之一,它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唯灵主义杰作能够一下子把人的灵魂带入透彻骨髓的谦卑和深沉悲痛的忏悔之中。哥特式建筑所包含的宗教文化内涵通过它的外观形式充分的表现出来。它的宗教文化功能在中世纪的实践应用中得到证实,所以说,哥特式教堂建筑是建筑艺术与宗教文化的完美结合。可以这样说哥特式建筑的目的不在于建筑的本身,而在于其中所蕴藏的基督教的思想和信仰。
【参考文献】
[1]张贤根.美的规定:从理念、灵魂到上帝——柏拉图的理念论对中世纪美学的影响[C].美学与艺术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2][英]迈克尔·卡米尔.哥特艺术[M].陈颖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美]门罗·C·比厄斯利.西方美学史[M].高建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赵鑫珊.哥特建筑——“上帝即光”[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5][德]海因里希·海涅.论浪漫派[M].张求书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6]阎国忠.美是上帝的名字:中世纪神学美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