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劳动力分布及其短缺特征分析
2013-04-29李晓琳
李晓琳
摘 要:劳动力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投入要素之一,不仅关系制造业的发展,也关系民生中的就业问题,文章对我国制造业中的劳动力行业分布和区域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然后主要从区域、学历、技能三个侧面勾勒出我国制造业劳动力短缺的结构性特征,描述了我国制造业对劳动力需求特征,为保障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合理培育和配置提供依据。
关键词:制造业;劳动力短缺
中图分类号:F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20-0022-02
2004在东部沿海地区首次出现“民工荒”现象初露劳动力短缺端倪,其后,多地出现招工难的情况,劳动力市场发布的信息显示,就业需求与劳动力供给之间缺口有扩大的动向。蔡昉(2005)就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作了分析,认为中国经济在将来会遭遇劳动力短缺的困扰。根据中国采购与物流联合会发布的制造业PMI中从业人员指数显示,我国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自2012年5月连续13个月持续低迷,充分显现了制造业就业的不景气。本文就中国制造业就业数据对中国制造业劳动力短缺的特征进行分析,以期详述制造业劳动力短缺的内部结构特征,为制造业合理配置劳动力要素提供依据。
1 制造业就业总量分析
我国制造业就业人数从1980年~1990年,大体经历了一个较快增长的时代;从1990年~2000年,基本停滞甚至有所下降;2000年以后,又开始缓慢增长。2000年~2011年,我国总就业人数从72 085万缓慢增长至76 420万,年均增长约0.53%;而制造业就业人数从8 043万增长至11 684万,年均增长3.5%,远高于总就业人数的增长;更多就业流向制造业,说明制造业发展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我国就业人数的自然增长速度难以满足制造业的需要,为保证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就必须解决其劳动力需求。
2 就业分布分析
2.1 就业分行业分布
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中制造业包括食品制造业等在内的30个细分行业。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制造业的从业人数达到8 053万人,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非金属矿物质制品业这五个行业的从业人数最多,占制造业行业的39%,这些行业均为资金和技术双重密集型的行业;相对的,其他行业对劳动力的依赖程度较高,如橡胶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食品饮料制造业等,此类行业的就业总和占制造业就业总量的60%左右。
规模以上制造企业从业人数从1998年到2011年增加了1倍多,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平均从业人员增幅最大,达到512%;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相关制品业,家具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平均从业人员增幅超过200%;纺织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黑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增幅低于50%;烟草制品业的就业人数下降34%。
2.2 就业分地区分布
制造业就业在我国区域分布中也呈现巨大差异。在2008年~2011年间,我国制造业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而采掘、原料工业则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人数约占制造业总体就业人数的一半以上,中部地区制造业就业人数约在15%左右,但增幅超过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制造业就业人数少,且呈现下降趋势。
就业人数最多的省份是江苏、浙江、广东和山东,2011年底,该省份制造业就业总量均已超过600万人,江苏省达到1 233万人,浙江达到1 068万人,单省超过西部11个省的制造业就业人数总和,其他各省的制造业就业人数远远落后,西藏制造业从业人数仅有2.5万人左右。2008年~2011年间,重庆、湖南、天津和湖北的制造业就业增幅较大,重庆第一,其就业增幅达42.9%,其他三省增幅也均超过35%;黑龙江、山西、河北、陕西四省制造业就业呈现下降趋势,降幅分别为10.4%、2.6%、1.9%和0.1%。
2.3 就业分学历分布
2011年,我国全部行业和制造业就业人员中没有上过学的员工分别占2.0%和0.5%,受过初等教育的员工分别占19.6%和10.6%,受过中等教育的员工分别占65.4%和77.4%,受过高等教育的员工分别占12.9%和11.5%。城镇单位中,全部行业和制造业就业人员中没有上过学的员工分别占0.8%和0.4%,受过初等教育的员工分别占9.9%和7.8%,受过中等教育的员工分别占64.2%和74.3%,受过高等教育的员工分别占25.2%和17.6%。而根据2005-2012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我国制造业从业者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和高中的比例基本保持在75%~80%之间,小学学历的从业者比例从2004年的14.3%下降到2011年的10.6%,降幅达到25.9%,大学专科和大学本科学历的从业者所占比例从2004年的6.8%上升到2011年的11.3%,增幅达到39.8%。也就是说,近些年来我国制造业从业者的受教育水平有所提升,目前更多集中于中等教育,受过高等教育的从业者逐渐增加。
3 劳动力短缺特征分析
根据2004~2013年间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100多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调查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以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上求职人数一直大于需求人数;2010年以后,我国劳动力市场上求职人数开始小于需求人数,出现“供不应求”的劳动力短缺的局面。我国劳动力短缺实际上要比监测到的更为严峻,而用工量巨大的制造业的情况更加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结构性短缺。
3.1 区域性结构短缺
从区域角度来看,最早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的是珠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的加工制造业聚集地区。2009年初开始,东部劳动力市场监测到的需求人数与求职人数的缺口开始增大,求人倍率开始上升,直至2010年底,中西部的劳动力市场监测到的状况是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求人倍率大于0,此时劳动力短缺的区域分布特征可以概括为:东部短缺、中西部过剩。但随后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加快,自东向西的产业转移趋势愈加明显,中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增速放快,短缺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蔓延,2010年底后,我国全国范围内劳动力市场出现全面短缺,并且走势趋于严重,我国劳动力短缺的特征成为全国范围短缺,局部地区短缺严重。
而与此对应的情况对应的是,2011年东、中、西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增长率分别为2.0%、8.1%和9.6%,中西部地区的增长率明显高于东部地区。2012年东、中、西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增长率分别为3.7%、4.0%和4.1%,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增长仍然快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本地务工农民工所占比重在下降,中部和西部本地务工农民工分别在增加。全国2011年在省外务工的农民工比例比2010年下降3.2%,2012年比2011年下降0.3%,达到46.8%,也就是说,传统的中西部劳动力输出大省正向用工大省转变。
3.2 学历性结构短缺
如前分析,我国制造业从业者中小学、初中和高中学历的比例超过75%。其中,中小学学历的从业者所占比例下降,但降幅低于全国全行业中从业者小学学历的比重降幅,中大专及本科学历从业占比例增加,但是增幅远远低于我国全行业从业者大专及本科学历的比重增幅,意味着,我国制造业对劳动力的学历需求重点集中在小学到高中这一层次。而我国整体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为初中及以下、高中文化程度(职高、技校、中专)的劳动者供给小于需求,从2008年以来两类求职者供需之间,存在较大的劳动力缺口,而大科、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都低于1,呈现出明显的劳动力过剩。
另外,根据社保部发布的农民工监测报告,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 261万人,从事制造业的占35.7%,东部地区的农民工从事制造业的比例达到44.6%。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比例在逐年降低,2011年比2008年降低了1.2个百分点。目前,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61%左右。并且,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逐渐丧失了从事农业生产的技能,3/4的新农民工从来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他们受教育程度更高,更注重个人的职业发展,更愿意选择较为轻松的职业,更注重个人生活品质的提高,不愿从事就业质量相对不高的行业。如低端制造业和建筑业,而往往是这些行业对农民工的需求更为迫切。
3.3 技能性结构短缺
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2012年发布的《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编制技术规程的通知》中对职业技能进行了划分,从而更好管理我国劳动力队伍的技能结构。2004年至今,制造业行业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均存在短缺,各技术等级技术人员的需求供给比率高达1.45,明显高于劳动力市场整体水平,技能型劳动力短缺突出。从2004年~2013年间,劳动力需求增幅较大的是中级技能、高级技能和技师劳工,而劳动力供给增幅较大的是初级技能、中级技能和高级技能劳工。2004年我国劳动力整体是供给大于需求,无技术等级或职称的劳动力比率达到53%,到2013年第一季度,我国无技术等级或职称的劳动力比率下降到44.3%,整体劳动力市场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因而各种职业技能等级的劳动力需求缺口仍旧较大。
4 结 语
通过对我国制造业就业分布和短缺状况的描述分析,可以知道,我国制造业的从业者数量在逐年增加,但制造业就业结构性短缺问题凸显,主要体现在:50%制造业就业集中在沿海,但中部的增幅最大,劳动力短缺已经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蔓延,并发展为全国范围内的短缺;60%的从业者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中,我国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更加凸显;我国制造业对初中和高中文化水平的劳动力需求更为迫切,但在制造业从事工作的农民工比例逐年下降;对初级技能的劳动力需求比例最大,但劳动力市场上近一半的劳动者无职业技能资格,远远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Judith Banister.中国的制造业就业[J].中国劳动经济学,2006,(1).
[2] Cai Fang, Dewen Wang. Chinas Demographic Transition:Implications for Growth.in Garnaut and Song (eds) The China Boomand Its Discontents[M].Canberra:Asia Pacific Press,2005.
[3] David Romer(美).王根蓓译.advanced macroeconomics[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4] D. E. Bloom, Jeffrey G.Williamson. Demographic Transitions and Economic Miracles in Emerging Asia[J].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12,1998,(3).
[5] 蔡昉.破解农村剩余劳动力之谜[J].中国人口科学,2007,(2).
[6] 蔡昉.劳动力短缺:我们是否应该未雨绸缪[J].中国人口科学,2005,(6).
[7] 魏博通.中国制造业就业转移的空间过程[J].理论月刊,2005,(11).
[8] 王新梅.衡量劳动市场供求状况的另一个指标:求人倍率[J].统计研究,2012,(2).
[9] 汪小勤,汪红梅.“人口红利”效应与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学家,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