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时期农村德育的瓶颈
2013-04-29姚芸
姚芸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思想道德教育问题成了新时期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在思想道德教育非常薄弱,而家庭教育又被长期忽视或无暇顾及的农村,“道德滑坡”现象异常严重,农村德育面临这前所未有的困境。在新时期,为了尽快走出农村思想道德教育的困境,我们应当改变对农村德育的偏见,在充分营造社会熏陶氛围的前提下,以学校德育为导向,狠抓家庭教育,形成教育合力,使学生在健康向上的环境中自觉接受社会主导思想价值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正确的价值评判标准。
【关键词】农村德育;道德滑坡;家庭教育;留守儿童
“德育”一词在工具书中的解释是: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由此来看,德育是贯穿一个人一生的教育,是让受教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目前来看,学校是实行德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在承担孩子思想道德教育上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我们更不可忽视影响孩子性格品质形成最具推动力的因素——家庭与环境的因素,社会环境与家庭教育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新时期家庭教育被长期忽视或无暇顾及的农村,家庭教育的缺失与不足使农村德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在在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农村,文化的发展相对滞。对于城市文化流传几乎毫无鉴别的全盘吸收,使得原本淳朴单一的农村传统思想道德文化变得复杂而滋生瘤毒,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成长起来的农村青少年必将受着农村文化畸形发展的影响。同时,受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影响,农民家长传统道德教育观念淡薄,对于经济利益和家庭高收于的片面追求,使得他们忽视或者无暇顾及对于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把对孩子的爱转化成金钱或物质投注在孩子的身上,把孩子当作自己的上帝,对他们惟命是从。对孩子过于溺爱与放纵,使他们从小就没能在一个良好思想道德教育氛围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同时,许多农村家长也忽视了自身素质对孩子的影响,不重视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从小习成。这是造成农村青少年道德严重滑坡的根源,也是农村德育之学校德育难以起根本作用的主要原因。
其次,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的转移,留守儿童始终是农村德育无法回避的一大难题,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大部分父母为了赚钱,背井离乡,留下孩子、老人在家,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老人们无力管教,而家长们却用钱与物质取代了对孩子的爱与教育,满足他们不断膨胀的私欲,养成他们不劳而获的惰性,也让他们随波逐流,很快沾染了社会不良风气。可见,在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是农村德育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因此,在当今农村经济与文化畸形发展、主导价值观削弱而家庭教育缺失、误导或不重视的背景之下,农村德育的实施本身显得举步维艰,困难重重。此外,农村中小学校德育训诫化的德育常规教育模式也使得本已危机四伏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无法深入人心,不见成效。
要扭转当今农村德育实施所面临的尴尬局面,改变农村学校德育孤立无援的处境,探寻农村德育实施的出路,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显得非常紧迫。
首先,国家在注重搞活农村经济、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同时要抓好农村文化文明建设,大力倡导社会主导价值观,弘扬民族优秀传统美德,警惕城市媚俗文化对农村文化的袭击,清除低迷文化毒瘤,使主导价值观和价值评判标准深入人心,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思想道德生长环境。
在家庭教育缺失、观念淡薄的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滑坡”的现象严重,这势必会加大城乡经济文化差距,影响社会主义国家的和谐发展。因此,国家应通过积极有效的措施,重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同时唤醒农村家长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和重视。例如可以在当地开设免费讲堂、学校专设家庭教育培训班等途径,使那些不懂得如何教育自己孩子和忽视对孩子家庭教育的家长懂得如何塑造自己的孩子,明白使自己的孩子在“成才”之前先“成人”的重要性。同时也懂得“想要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得做这样的人”,以此来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提高自身道德素质。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能够很好的衔接,形成教育合力,营造良好的思想道德培养氛围。
学校则更应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引导家长对于学生正确的教育与关注,共同促进孩子的人格塑造、品德培养。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的缺失与不足是新时期农村德育面临的最为薄弱也最易被忽视的环节,城乡家庭教育重视程度的差异势必加大城乡经济文化发展差距,因此,当务之急,我们在努力营造社会环境,重视学校德育的同时还应该采取措施唤起农村家长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视,帮助他们去除急功近利的偏见,引导他们关注孩子的道德品质形成和长远发展,宣传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以共同助就孩子的健康成长与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