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职业院校德育内容的职业性
2013-04-29罗冬梅
罗冬梅
职业院校的德育工作要结合专业特点,联系学生实际,凸显其内容的职业性。应该从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情感及职业习惯等四个方面来体现德育内容的职业性。职业理想的培植,要结合人生目标的实现;职业责任的培养,要结合社会环境来进行;职业情感的培养,要结合自身的情感要求,要渗透必要的人文因素;职业习惯的养成,要结合外部的制度规范。
德育 职业性 职业院校
《说文》中“德”的解释是:“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即“德”之含义,就是要正直地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要加强内心修养,做到无愧于心。德育在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中有重要的意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国教育体制及教育传统的影响,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不尽人意,学生中存在着各种各样思想道德问题或行为习惯问题。因此,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德育工作任务更加艰巨。
职业院校德育的基本内容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学生身心特点确定的,一般来说包括道德教育、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體主义教育、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劳动教育、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等等。其中,道德教育是核心和主要内容。职业院校德育理论和实践都有很大的发展及进步,在德育体系、德育方法、德育课程设置等方面的研究都有突破性的成果。但是大都注重于德育的普遍内容及道德教育的核心地位,忽略将职业特点渗透到德育工作中去,并没有明确职业院校德育内容的职业性及其职业性的实施与评价。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及培养任务和普通教育都有很大的区别,德育工作的展开应该密切联系其专业学习的特征,结合专业内容,渗透职业思想,从德育方法和德育内容方面来凸显其职业性。职业院校应该从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情感及职业习惯等四个方面进行德育内容职业性的渗透及实施。
一、结合人生目标,培养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人们在职业上依据社会要求和个人条件,借想象而确立的奋斗目标,即个人渴望达到的职业境界。它是人们实现个人生活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手段,并受社会理想的制约。理想是前进的方向,是心中的目标。人生发展的目标是通过职业理想来确立,并最终通过职业理想来实现。张闻天曾经说过,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理想是人生的航标,有了明确的、切合实际的职业理想,再经过努力奋斗,人生发展目标必然会实现。
在职校的德育工作中,应在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同时,要结合学生的人生目标,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从而指导其职业生涯的有序发展。要从三个方面来展开职业理想的教育: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就是要全面的了解和评价自身的条件,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从自己的能力水平、知识结构及身体条件出发来确定自己的职业理想;认识职业,就是要了解自身专业的特点及将来准备从事的职业对能力的要求,要了解职业的发展前景和和行业要求,有选择地、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的能力,为着职业理想的实施准备条件;认识社会,就是要了解社会的对本专业人才需求量、竞争系数和职业发展趋势,加强对社会职业需求的分析和预测,了解社会职业岗位需求情况,根据社会的需求来调整自己的目标和理想。由此我们在德育工作中,要定时地展开一些社会及家庭调查活动,及时地分析职业动态,助其端正人生态度,确立发展方向,在学生刚进入职业学校的第一天就开始拉着他们的手走上健康快乐的准职业生活。
二、联系社会环境,培养职业责任
责任感是一个人的首要品德,一个社会人,无论处于哪一种角色,对社会都有一份相应的职责,都需要尽职尽责。对自己承担的角色有责任感,是社会的要求,也是个人进步发展的需要。职业责任感,顾名思义,就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能够尽自己的义务和对在职业工作过程中出现的过失负责的一种美好的品德。
随着经济狂潮,人们逐渐沦陷在铜臭中,道德的承诺和职业责任心都丧失在对金钱的追逐中,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影响了职业院校的德育工作。我们的教育不是真空里的灌输,和家庭、社会密切关联。要想克服由于责任的缺失带来的负面影响,当然要从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开始,而社会责任心对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是体现在其职业的责任心当中。因此,我们的德育工作必须结合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家庭背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利用榜样的作用,努力明确学生可能从事的工作的职责,联系职业良心,重塑其奉献与牺牲精神,摒弃一切从金钱出发的腐朽思想。
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心,首先,要打破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惯性,破除他们把父母老师的付出与奉献都以为是理所当然的心理优势。从家庭责任感和班级责任感的培养开始,从分担家务和班务开始,建立可以操作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将其日常行为细化量化,循序渐进的培养其职业责任心;其次,要建立相应的惩罚机制。学生犯错一定要给予相应的惩罚,要让其承担行为的后果。不能将老师与学生的矛盾都简单地归结于老师,不能片面来理解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将学生承担的责任归责于教师,只会是纵容学生去犯错,只会加强其逃避责任的侥幸心理。
三、渗透人文关怀,培养职业情感
职业情感是对其所从事的工作的情感,这种情感主要体现为对待工作对象的情感和对待工作职责的情感。职业情感是一种内省化的心情心境,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最终它潜伏于人的内心深处,表现出内隐、含蓄的特点,使个体较稳固地处于一种心理状态之中,影响个体行为方式,并使之习惯化,它对支配个体行为向积极方向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具有良好职业情感,会将工作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一种谋生手段。具备职业情感的从业人员,当所得与奉献相冲突的时候,会选择奉献与付出,他会意识到工作任务是一种责任,都是自己生命价值的重要体现。
职校的“职业化”特点,使它融入了更多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素质等因素。因此,应该有意识地发挥校园文化的激励功能,优化育人环境,加强师生合作、校企合作,多角度、多方位地开展职业情感教育,使学生熟悉专业、热爱专业,树立职业归属感与职业自信心。引导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文化活动,通过广泛的社会交往与社会校园活动,丰富学生的职业情感体验,提高他们可持续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和社会交际能力。职业教育如果仅仅满足于对学生的谋生关怀,注重培养他们适应某一岗位的一技之长,而置人文关怀(包括思想状况、精神面貌等)于不顾,那么当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人生与社会时,就会茫然不知所措。而激发学生良好的心理动机,调动其积极性与职业热情,离不开全面系统的职业情感教育。因此,职业教育应将生活关怀与人文关怀有机结合,激发学生逆境图强、积极向上、直面人生的心理品质,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四、结合行为规范,培养职业习惯
巴金说过,孩子的成功教育是从好习惯开始。习惯决定成败,它是一种日久天长的积累,不会一蹴而就,一夜养成。在职业院校,在进行各项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职业习惯的培养就应该开始。
良好的职业习惯并非是独立于其他日常生活习惯之外的全新习惯,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即将从事的职业规范,对自己的日常生活习惯做出适当的修正或强化。良好的职业习惯主要包括善于向周围的人
学习的习惯、不断思考和总结的习惯、冷静面对竞争的习惯、和善对待同事的习惯、尊重爱护他人的习惯等。
良好职业习惯的养成,要从细处着手,从学习生活中的小事入手,日积月累,逐步养成;要在教学与班级工作中大力开展养成教育,在严格各种制度规范的同时,要注重自我道德的约束,要培养学生“慎独”的道德品质;通过班会及校会等校园活动,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与严格守时的习惯;在专业课程中渗透各种职业要素,明确各种职业习惯对职业生涯及专业发展的影响与制约;通过德育课、语文课、社会讲座等方式努力训练学生沟通的技巧、学习的技巧、倾听的技巧及赞赏他人的技巧等;在实训场,实习指导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所学项目,配合德育工作的目标进行职业习惯的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的养成的原动力来自自我,职校学生的自我检查与纠错能力较弱,这就需要我们德育工作者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加强对他们习惯的培养,加强对其心灵的保护。
综上所述,对职业院校的学生实施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要结合其专业特点,要联系其可能从事的职业;要在日常的德育工作中渗透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情感和职业习惯的培养。在职业院校,任何脱离实际的说教都是徒劳无益的,德育工作要以生为本,以职业教育为本。 参考文献:
\[1\]李向东,卢双盈.职业教育学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
\[2\]胡厥文.黄炎培教育文选序.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3\]陈向明.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潘惠莉.高职语文教学探析.中国成人教育,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