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间声音
2013-04-29马静等
马静等
隔代教育其实
是无奈之举
笔者虽然生活在小县城,但自己的孩子也正在接受着所谓的隔代教育。对于我这个家庭而言,自己和丈夫除了周末,确实没有时间照看或教育孩子,无奈之下,只能让我母亲到城里来带孩子。而类似于我这样的家庭,在当下社会并不少见。
套用央视《新闻联播》中曾问的问题“你幸福吗”,我会回答,我幸福,因为我有一个和谐完美的家庭;可是,幸福之中也有不幸,那就是自己的孩子并没有得到来自于父母的真情。
年轻人在城里看似生活体面,但在光鲜外表的背后,却有着很大的生活压力。因为有各种压力:要还信用卡、赚汽油钱、赚保险钱、赚奶粉钱等,我们总是拼命工作,努力加班。我们努力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孩子能够拥有更多的资源、更优质的生活。可是,如此忙碌的工作,却使我们失去了陪拌孩子的时间。故父母努力赚钱,对于孩子而言未必就是好事。
我的一位同学,但凡有空就会从城里回到老家看孩子。他说,在农村生活比较好,一能照顾上在老家被父母照看的孩子,避免隔代教育的问题;二能避免城市的喧嚣、生活的压力,以及为衣食和房贷发愁。对于这样一种生活哲学,我打心底里佩服。生活就是在压力与悠闲之间寻找一种平衡,单方面追求某种东西,就会失去另外的东西,甚至是非常重要的东西,比如说亲情、孩子的教育等。
我有这样不成熟的假设:一者,如果我们的带薪休假制度能够落实,我们可能就会陪孩子度过更多的时间;二者,如果我们没有养老、住房、还贷、教育、看病等方面的压力,我们可能不会那么“着急”,生活就会变得悠闲。如此,多陪陪孩子,让孩子享受到本应享受到的父母之爱,也就不会变成奢望。
求职者遮蔽
“海归”身份
说明了什么
(河南)郑桂灵
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创历史新高。名校毕业生找工作也很艰难。一位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去英国剑桥大学读研,去年11月研究生毕业,一回国就开始找工作。“面试的时候,我不想提到自己的剑桥经历,”她说,“很多单位不敢收,我也就不敢说。”(见《现代快报》)
“海外留学”,曾是令本人引以为豪、让国人艳羡追慕的求学经历,也是求职者增加简历分量、提高薪酬待遇的身价砝码,而如今却成了给许多“海归”者造成就业困扰的精神负担。南大本科毕业生刻意隐去英国剑桥大学读研经历、自我降低身价面试的现实,再次印证了这种略带几分无奈却又不得不直面的尴尬世象。
从表面看,“名校光环”的风光不再,似乎昭示着“文凭”价值的无奈谪贬,但透露出的却是人们对“高学历”由盲目崇拜到客观看待的观念转变。事实上,学历不等于能力,文凭不等于水平,早已是人们历经“文凭热”之后的反省共识。“海归”身份掉价正是从业能力升值的外化表现。启德国际教育研究院发布的《2012年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显示,在8000个受访者中,回国后第一份工作36.5%起薪不足4万/年,67.2%起薪不足6万/年;有3年以上海外工作经验的起薪达22万/年。这无疑印证了实际操作能力的至关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在天津与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等座谈时,就提出了“情商重要还是智商重要”的话题,并引用了“万贯家财不如薄技在身”的中国老话。他寄语大学生要注重情商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结合,提高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的能力。这应当不失为对“海归”大学生“重情商、重能力”的提醒与鼓励。
“启事”的启示
(安徽)张传发
大学语文被大学“边缘化”,大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如何呢?最近,有记者先后到两所大学的语文课堂上听课及调查,得出的答案令人大跌眼镜——在要求写“寻物启事”的5名学生中,有4人写的都是“寻物启示”。再看讲台上的3张请假条更是有趣:一个开头是“尊敬的校领导”,正文却是“需要向班主任请假3天”。还有一个写道:“因为家中家人出事,需要请假五天。”除了“家中家人”重复外,那个“五”字根本看不出是“五”还是“王”。老师再逐一检查台下学生的“作品”,其中80%以上的学生将“寻物启事”写成“寻物启示”。(见《武汉晚报》)
大多数人将“寻物启事”写成“寻物启示”,如果是小学生或初中生,那多少还情有可原,但这里却是一群大学生,这不得不令人惊讶!“启事”与“启示”,虽读音相同,但其意迥异。在有些人看来,“事”与“示”,不就是写错一个字么,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其实,一叶知秋,非常有必要来探讨一下这“启事”的启示。
千百年来,我们中华儿女,无论你说什么方言,无论你身置何方,只要相互以汉语文字手写的方式进行交流,就会觉得你我同属于“中华民族”而“血浓于水”,这便是汉语文字的魅力所在。然而遗憾的是,近些年来,由于地球正在变成一个“村”,由于“e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大家都很忙”,如今的成年人查字典的越来越少,动手动笔写字的越来越少。不客气地说,汉语文字这一“中华民族的根”正在渐渐地变得枯萎。
80%以上的学生将“寻物启事”写成“寻物启示”,这件事“启示”我们:该如何留住中华民族的“根”?愚以为,大学教育,无论文科还是理工科,语文课应一律“必修”而不得“选修”;应聘考试特别是公务员考试,应该有相当的“汉语文字书写与表达”的笔试题,这应该是必要的“正确导向”。
校园农场需要
社会力量来呵护
(上海)金 真
贵州镇宁县募役乡斗糯小学在校园一隅开辟出农场,师生“兼职”打理鸡舍、猪圈、菜地等,以此改善学生营养,但办了一年,校园农场难以为继。学校负责人说,师资力量不够,学校冷藏、保鲜设备不足等原因,造成“校园农场”难以为继。而娃娃们则期待农场“复垦”。(见《贵阳晚报》)
校园农场的概念非常时尚创新,通过建立校园农场,既能够保障师生饭菜的干净环保,也能够锻炼孩子的动手自理能力,还能够增长他们不少自然知识。故而怎么看都觉得农场应该要继续办下去。但学校遇到的问题也很现实,说到底就是缺少资金。不然的话,像冷藏、进货等打理事宜完全不必非要教师和学生来劳心劳力地全部负责,而是可以通过雇佣人来打理农场。
可以想象的是,如果没有额外的资金注入的话,学校农场的“复垦”仍然将是孩子心中遥遥无期的“美梦”。对于这样的学校自办农场,希望有好心的校友或者公益慈善人士能够给予资助。现在有不少成功的已经毕业的校友用冠名的方式来赞助学校的一些竞赛项目,那么是不是也可以通过冠名农场的方式来对其进行赞助?这无疑是一项很好的、很有教育意义的慈善公益活动。
相信在经历过校园农场的一番劳作之后,孩子们一定能够取得完全不一样的成长收获。
考试不“减负”,
教材减负枉然
(山东)张立美
今年9月的秋季新学期,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将使用修订后的新教材。为给学生减负,新教材删除了不符合所处学段学生学习的“超标”内容。(见《北京晨报》)要让孩子们享有一个快乐童年,就必须切实给他们减负,同时也是给广大教师减负。而删除教材中超标准的内容,给教材“减负”,从表面上看确实可以直接减轻学生负担。
不过,作为一线的小学老师,我以为,教材“减负”其实只是治标不治本的一种临时性措施,并不能在实际教学中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教材“减负”,不等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就一定会“减负”,教师仍然有可能按照过去超标准的教材内容进行日常教学。
实际上我们教师日常的教学内容,主要不是围绕教材转,而是围绕考试转,一切以考试试卷的题目和题型为教学中心。说白一点,考试考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不管这些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有没有,是否属于超范围知识,只要考试有可能考到,我们就必须教授给学生,以防万一。从这个角度说,只要考试的试题超标、超出教材范围,教师的日常教学内容就必然超标。否则,按照“减负”教材内容教学,学生就不能取得好成绩,既影响孩子上好学校的要求,又影响家长对学校和老师的评价,最终损害的是教师的经济利益。因为教学成绩与教师的实际福利是挂钩的。
因此,笔者以为,要真正减轻学生负担,最根本的,还是要对考试“减负”,要削减考试试题的难度和知识点内容,让考试试题圈定在新课标之内,不要让试题超出教材教学的范围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