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峰战略和细节不可分离
2013-04-29焦晶
焦晶
化繁为简,过去十几年中,一直是王勇峰的重要使命。
至少在中国软件行业,43岁的王勇峰也许是迄今为止任职最久的上市公司总裁。从29岁至今,14年,亲历了行业的大半发展历程,更伴随东软的一路发展。
“现在有点儿后悔,年轻时应该多玩一玩,当什么总裁啊。”面对《中外管理》,王勇峰戏称。这个13岁就考取了吉林大学少年班,未及而立之年便出任东软股份公司总裁的实干者,如今依旧眼神清澈,大约因痴迷于高尔夫的缘故,脸庞黝黑。不断研究练习,以及与教练高手们切磋球艺,是他的一大爱好。但与多数球友不同,他投入其中,追求的是持续改善,“我要是想做一件事儿,就希望能持续做好。”他说。
实际上,多年来,王勇峰正是以如此专注的心态,在对待变幻莫测的软件行业。无论是当年东软轰动行业的“数字圈地”,还是多方布局力求“东方不亮西方亮”,凌厉进攻与稳健前行之间,他都是站在董事长刘积仁背后,推动东软将各项变革战略一一落地的那个人——只具备执行力的专业型人才,显然担当不了如此复杂的重任。
决策者、参与者和执行者,王勇峰自认为同时背负,“有时细节可能就是战略,有时战略可能就是细节。”他不认为二者能够分离。“就如同古龙小说里,没有刀式,只有一个字,‘快。你说这是战略还是细节呢?”他问。
在距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的软件行业中,东软算是另类,早年其依靠代工订单、将软件行业蓝领化起家,但又并不拘泥于此。在国际国内市场同时发力,并布点了多个行业业务之后,如今东软正在试图突破“卖人头”模式,向挖掘知识资产和服务转型,与此同时,大胆突破B2B,向C端进军。
至少看上去,它已经小有所成——2012年,东软实现营业收入69.6亿元,净利润4.5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9.4%。这在当前市场环境充满诸多不确定因素、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增长放缓、人力成本大幅上升的情况下,堪称另类。
但这些,对于刚刚进入不惑之年的王勇峰来讲,还仅仅是个开始,因为创新与转型的需求,注定了他无法停下脚步。
东软华丽转身
2012年3月,东软签下了号称中国IT业相当大的一单,在业界引起不小的波澜。
当时,刚刚度过20岁生日的东软发布公告,预计公司向奇瑞量子销售车载娱乐信息系统,将共计增加主营业务收入约31亿元;同时公司向阿尔派电子(中国)有限公司采购该系统相关硬件及平台,预计将共计增加主营业务成本约29亿元。
2亿元收入绝非激起波浪的那颗石子,这一单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一向隐在后面作为接包方的东软,在继续充分发挥合作伙伴优势的同时,开始转换角色,冲到前面,能够自己打单了。
“这绝不仅靠客户关系,本质上是因为我们的商业模式发生了变化,这增加了我们的竞争力和谈判筹码。换言之,我们有话语权了!”王勇峰言语中充满兴奋。这种兴奋更深地来自于,东软由此成为该领域的集成商、渠道商,由“卖人头”转向了“卖授权”的“Neusoft Inside”模式。
长久以来,中国软件业“卖人头”的模式就广受诟病,受近年来人力成本上升以及欧债危机等内外环境的“多重挤压”,中国软件企业在寻找新的增长点上一直停步不前,2012年,整个行业一片凋零。用友软件2012年净利同比下降29.3%,浪潮国际由2011年的盈利4800万元变成亏损约9900万元,金碟国际则亏损达1.4亿元。文思海辉继2012年“抱团取暖”后,最近宣布私有化退市。对比而言,东软的逆势上扬,足以让人刮目相看。
对于转型具有深远意义的这一单,也为东软的走势定了基调。目前,除了在汽车电子领域,东软还在移动终端、数字家电、健康医疗等领域进行了转型布局。
向高端、向咨询、向销售服务转化当然并非仅仅靠决心就能办到的。实际上,为了这一天,东软蓄积已久。
就以汽车业务为例。早自1994年,东软便开始与日本阿尔派电子公司合作,承接汽车辅助软件的开发。两年后,他们开始力争主流,希望参与车内主要软件的开发。谁想到这一做,打击不小。
“很大的麻烦,几千个bug消不掉。”王勇峰回忆说。这使东软第一次认识到,要做大规模软件开发,按生产周期来交付,保证好品质并非易事。这也促使了王勇峰任职总裁之后,狠抓质量体系,并获得业内极难取得的CMM5认证(优化级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东软由此成为中国行业内质量最过硬的公司。
2003年之后,中国汽车市场进入增长期,因之前与阿尔派合作,对不少外资品牌汽车软件相当熟捻,加之本土文化优势,东软开始打破隐形者身份,崭露头角。而后逐渐借助中国成为汽车第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的有利条件,运用自身积累的实力,角色慢慢过渡到前台,开始做软件销售了。
以与奇瑞的31亿元大单为例,尽管因为项目需要大量硬件和设备,因而要分包29亿元给阿尔派,看上去东软所获无多。但与曾经单纯承接外包业务相比,若转换成传统的人月费,要比以往高出5倍乃至10倍。
“软件产业极富特性,几乎没有进入门槛,但要做久做大,非常困难。而且,这个行业在中国是为数不多竞争充分的行业之一。”作为“行业老人”,王勇峰感慨。规模化发展会遭遇人力资源、营销网络建设、技术产品路线,以及综合效率等各种问题,组合在一起就是一个词:复杂。
化繁为简,过去十几年中,一直是王勇峰的重要使命。
锋出磨砺
有人说,王勇峰的特点之一是擅长以准确的管理预期来应对可能发生的动荡。他本人对此的评价是:“还真有点儿像。”
现下东软在国内的软件行业中俨然已经是上位者的态势,这一切显然不是凭空而来:从容布局、张弛有度,并且攻守兼备,东软今天的道路王勇峰认为均来自于10年前的那场危机。
2002年,正是第一轮互联网泡沫被戳破的时候,当时的软件行业可谓哀鸿遍野。但对于王勇峰而言,那一年却是他任职东软总裁最安心的一年。“脚踩到地上了。”他说。
在此之前,软件业高速发展,东软的增长率每年都超过100%,但王勇峰在不断问自己:“你的能力足够支撑么?如果不能,这中间就肯定有泡沫!”正因早有思考和准备,东软幸运地在此番泡沫危机中软着陆。
扩大国际业务,多行业部署业务,确保财政稳健,以及加大软件比重和服务等,均在此前发端。这也直接决定了东软此后在发展模式上,呈现出对可持续性的强烈偏重。“我们希望再有未来的30年、50年。”王勇峰说。
最直接的体现是业务范围和业务选择。在中国软件业中,东软罕见地选择了横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今天,其海外业务占比已超过30%。在日本、欧洲、美国等地,东软均不仅卖产品,更建立起细密的服务网络。而在业务选择上,东软所涉足行业之多甚至一度让人觉得眼花缭乱:电信、电力、银行、保险、汽车、手机、医疗设备等无不涵盖,以至于无法说清楚东软到底是做什么的。
如此发展模式带来的一个最直接的问题是,东软永远不会拿到最好的结果,因为很少出现全球经济全部大好,或者所有行业全部齐头并进的年景。但反过来也一样,多地以及多行业、多产品线布局,给东软带来无可比拟的抗风险能力,更为其谋求长远发展带来最坚实的支撑。
其实,如此种种在王勇峰看来,并非来自于所谓远见。“明白了你不一定肯做,肯做你不一定有能力,有能力你也不一定做得到。”他说:“相对来说,我们只是看到了、明白了,也想做、努力做了,并且辛辛苦苦做到了。”
互联网泡沫后,正值东软“数字圈地”后期,而之后的“精耕细作”战略,真正让东软的精细化管理发挥得淋漓尽致。东软从财务、人力资源、运营、质量系统、经营管理等各方面齐头并进,期间诞生了像矩阵结构、双利润中心、TCOE计划、软件复用等东软人耳熟能详的各式管理名词,也催生了如今东软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结构,以目标为导向的战略执行体系,创造持续价值的客户管理体系,规模化、分布式的开发与交付体系,复用导向的知识资产管理,追求卓越的商务流程,共赢的合作伙伴联盟等核心竞争力。
怎样做到细?不妨以技术体系和财务为例。
匹配多行业齐发,早在15年前,东软就开始投资建立自己的软件技术平台,以求实现技术的可复用。比如,将应用在电信行业的某一软件技术挪移到保险行业,乃至银行。这带来的不仅是费用节约,更大大缩短了研发时间。这使东软相对于针对单一行业的竞争对手,大显规模优势。而在财务上,东软也独树一帜,研发全部费用化,也就是说,研发上的投入,当年一定会全部计入当期费用,绝对不会以折旧费之类的理由转到次年,给次年“挖坑”。
只为事业负责
“我需要打领带么?”王勇峰微笑着轻声询问《中外管理》摄影师,与数年前接受本刊采访时相比,更多了一份平和与从容。谁能知道,这位天才型的年轻引领者多年来被冠以“雷厉风行”之名,这一词语褒贬皆具,曾一度让王勇峰困惑不已。“我的同学、亲戚朋友都说我很和善。我的目标是使东软硬,但那不是我本人的风格。”
从一两千人到两万人,从营业额四五亿元到逼近70亿大关,14年来,东软大变。作为总裁,王勇峰自然也相应调整,但有一点是不变的:“怎么对公司发展有利,我就怎么做。”某次有人一语触动了他的心灵:“你的心态很干净。”“我的想法都比较简单,只要公司发展好,肯定这里面有我的贡献,单纯为了证明自己而证明没有意义。”
掌舵东软这样一家航母级企业的未来,显然绝非易事,其中压力可想而知。王勇峰用14年的时间摸索了一条自己的总裁之路。
曾一度,这个旁人眼中的“得志少年”在顶着外界的质疑中前行。他选择了少说和不说、多做,埋头于为东软拓展更多市场和客户。约在2000年前后,东软大规模展开“数字圈地”,在电信、社保、电力等行业频频出手。而在地盘拿下之后还需稳固住。王勇峰又专注于精耕细作,其对东软今天持续发展和稳定健康的管理体系形成,功不可没。
而最近,他反复强调的是团队领导力。软件行业堪称是个英雄的行业,但当规模越来越大,决策环境越来越复杂多变,王勇峰认为,是时候考虑培养团队了。尽管这样做其实会在某种程度上损耗执行力。“当从个人决断变成要跟大家多协商、沟通,或者说各尽其职,速度就会慢下来。”他说。但他同时认为,靠团队成本会提高,磨合的周期长,但却并不一定会使得效益降低。因为过去很多管理方式看起来挺快,真正到底下执行根本没那么容易。
转换起来困难吗?“没有。如果觉得难肯定是因为思维没转换。”王勇峰说。
“给他们机会,去锻炼——我就是这么被炼出来的。”最近这段时间,王勇峰将自己的工作职责界定为“减少对别人工作的干预”,努力给予下属更大的发展空间。不过,相较于数年之前,王勇峰曾经直言的那样“做我的下属不会太幸福”,现在他更是“变本加厉”:“他们会更不幸福,用团队的方式管,对每个人的折磨会更大。”他所指的“折磨”,更多的来自沟通与协调。这突破了简单执行,需要每个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思考。
心平气和,是王勇峰目前自认为的状态。与多年前不同,他不再有意识地去夸大性地激励下属,当然也不会有意识地打击,努力保持客观中性。因为在他看来,激励方式更适用于年轻人而非成熟理性的职场人。
确实,生意就是生意,当管理者以各种天花乱坠的美好愿景去说服团队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偏离了管理正道。正如管理学大师杜拉克所言:管理是做好事情,领导是做对事情。
同样大幅变化的还有他自己的心态。“你要问我个人,就是受苦受难14年。”他说。29岁做上市公司总经理,别人看起来很玄妙,自己干起来却很紧张。尽管这些早已成为过去,但王勇峰并不刻意回避内心中曾有的挣扎。
“有一段时间曾有些抱怨工作,我为什么要把自己弄到那样紧张的程度呢?但后来一想不对,这个人生经历真的是太难得了,应该感谢。”彻悟的王勇峰站到了新的高度。回顾自己14年来的努力,他直率地总结为“跌宕起伏”。但其如今秉承的底线是,不能把整个思维变成灰色和黑色的,虽然也会有焦虑、挫折,但总体而言,快乐感和幸福感指数要大于80%。
这个曾经的大学校篮球队队长,内心深处还有个梦想,那就是拥有一个篮球队或者足球队。“不在意队伍一定是中甲还是中超,哪怕只是一个青少年队,一点点帮助他们或者训练、培养他们,这是我最愿意的。”他说。
责任编辑:杨光
王勇峰心中的杜拉克五问
1 我是谁?什么是我的优势?
我的价值观是什么?
王勇峰:我发自内心地认为,我是普普通通
的一个人。心灵比较干净是我的优势。我的
价值观是能给其他人带来价值或贡献。
2 我在哪里工作?我属于谁?
是决策者?参与者还是执行者?
王勇峰:我在东软工作。我属于我自己、我的家庭,以及这个公司。决策者、参与者和执行者我都是,我并不认为三者之间是有矛盾的。
3 我应做什么?我如何工作??会有什么贡献?
王勇峰:我应该做的事情会随着公司发展的需要,在不同阶段有一些变化。我的工作是减少对别人工作的干预。贡献是为团队胜利多贡献一些潜在的因素。
4 我在人际关系上?承担什么责任?
王勇峰:信任。有人说工作最重要的就是三件事,信得过、看得见、摸得着,我认为非常有道理。
5 我的后半生的目标和计划是什么?
王勇峰:把公司事业发展好。同时,拥有一个篮球队或者足球队,哪怕只是一个青少年队,一点点帮助他们训练和发展,是我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