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没有悲观的理由
2013-04-29董金鹏
董金鹏
中国企业家应该担心如何不被潮流和消费者抛弃,而非对经营环境抱怨不止。
企业家的悲观情绪,并未随新一届政府的豪言壮语而有所消退。2013年6月正和岛的一次聚会上,当谈到与时局和宏观相关的话题时,多少能感受到台下企业家们的悲观和抱怨。
确切地说,这种悲观情绪始于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由于宏观经济疲软和企业经营环境未见好转,这种悲观情绪在接下来的几年一直在企业家中蔓延。舆论一直呼吁:减轻税赋、减少审批和保护产权,以使企业家重整旗鼓,但相关部门的动作并未让人们满意。
糟糕环境中的机遇
一切看上去很糟糕,但中国企业家并不应为此感到悲观。当下各种不利因素虽无得到迅速改善的可能,但也不至于伤及咽喉。况且,企业在中国还有许多不可多得的优势。
其一,纵观海内外,中国人力资本的回报率还非常高。据清华大学经济学教授李宏彬用双胞胎数据的比较研究,在中国高中和大学阶段每多投入一年,回报率增加10%;而为员工提供与高等教育相当的教育和培训机会,他们的生产率将提升43%左右。
不过,企业家的担心是,接受教育和培训后的员工工资也会上升。但光大证券用汇率折算企业工资之后,发现中国工人的工资还不及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1/5。从生产技术来说,中国并未与这些经济体拉开多大差距。因此,中国劳动力成本较低的竞争优势在未来几年仍然明显。
其二,尽管宏观经济和经营环境糟糕,但在中国投资的回报率依然高企。包括世界银行在内的多家机构估计,在华投资的回报率在10%以上。因此,许多跨国公司还在不断向中国扩张业务。
其三,大国所具有的规模经济特征正在显露,其对企业创新和扩张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一项新技术和创新要在商业上取得成功,就必须有庞大的市场支持:快速回收成本和降低边际投入。庞大的市场还有助于有规模收益特征的行业和企业壮大规模。
在变革浪潮中求生
企业家真正应该担心的是如何赶上快速变化的市场和稍纵即逝的商业潮流。一个更便利、关联和全面的商业系统正在形成,数据、网络、社交、知识和技术等都越来越快地促使这个系统内力量的崛起与衰落。
不但创新和发明的周期在压缩,而且创新和技术变得越来越开放,企业很难在竞争的市场中找到真正的对手。一个从车库和大学宿舍走出来的创新,可能在短期就击败一个大企业,更有甚者还会颠覆行业。多年前,谁会相信不起眼的手机动得了电子商务、出版和银行等行业的山头呢?
所以企业家不应盯着稳定但糟糕的环境,而应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在一个庞大而充满机会的市场里驰骋。技术、人才、市场等都是摆在面前的肥肉,企业要做的就是保持开放和创新、改进生产、压缩成本、打造品牌声誉和供应链系统,以立于不败之地。
责任编辑: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