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公司为何纷纷调整架构?
2013-04-29吴晓波
吴晓波
腾讯、阿里、百度在架构调整上“前仆后继”,不遗余力,计谋深远。
一周前,百度宣布对组织架构进行调整,组建“前向收费业务群组”,成立“搜索业务群组”。继腾讯和阿里之后,百度的架构调整终于缓缓而至。至此,中国互联网的三大巨头悉数进行了架构调整。虽然时间有先后,但基本上可视做同一轮调整。
临时之举
之所以如此,三家互联网大公司恐怕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布局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大势所趋,逼迫传统互联网时代的优势占有者也不得不调整发展战略,向移动端集结重兵,三家的架构调整中,都无一例外地体现出这一点。
第二,克服“大企业病”。作为互联网领域的巨头,腾讯、百度、阿里三家业务之广,人数之多,都已濒于极限。如何协调各业务之间的发展,如何分配资源,降低内部沟通成本,也是本轮架构调整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第三,应对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腾讯、阿里、百度三家到今天,已经不是若干年前各划领地、各自发展的情势了,都必须时刻紧盯,视竞争对手的一举一动迅速作出回应。因此,腾讯调整,阿里也跟着调整,百度虽慢了一拍,但终归不得不调。
从调整结果来看,三家公司都毫无悬念地朝着“综合性互联网公司”的方向而去,力求在任何领域都要分一杯羹。除了巩固各自的优势领域外,在其他领域也都投入了很大精力,进行补足。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的业务愈来愈多,规模和人数必然居高不下,克服“大企业病”又如何谈起?
三家公司给出的答案不约而同,是在组织结构上采取事业群/部制。这是一种比较古老的组织结构方式,主要表现为:在总公司领导下设立多个事业部,各事业部有各自独立的产品或市场,在经营管理上有很强的自主性,实行独立核算。在本质上,它是一种分权式管理结构,易于调动各事业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值得一提的是,IT企业曾是这一模式的主要采用者,但后来都纷纷转向了矩阵管理。此次互联网企业采取事业群/部制,客观而言,主要还是迫于内部巨大管理压力而采取的临时之策。
长远布局
虽然出发点一致,方法也相同,但三家互联网公司的架构调整依然呈现出各自鲜明的特点。
一直以来,腾讯、阿里、百度三家的发展,模式不同,路径不同,企业文化也不同。腾讯立足于社交,靠的是产品驱动,形成了浓厚的产品经理文化;阿里擅长的领域是电商,靠运营驱动,销售员文化比较明显;百度安身立命之本是搜索,靠技术驱动,以工程师文化为主。
在本轮调整中,腾讯6大事业群的划分,基本的依据还是产品种类,每个事业群中各有几款核心产品作为根底;阿里被拆分为25个事业部,划分依据既非业务,也非产品,实际管理起来靠的还是分管负责人的运营能力;而百度的划分显得“简单粗暴”,直接按技术之别将搜索和非搜索业务各划一边。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轮架构调整中,三家除去在主要业务领域的布局外,还分别埋伏了一支奇兵。阿里有小微金融,腾讯有电商,百度有早些时候拆分出来的LBS(基于位置服务)。腾讯和百度都以各自的方式将手伸到阿里的地盘,而且其意义已超出简单制衡阿里的范畴,从某些不经意透露出的信息来看,两者都有机会在移动互联网阶段,颠覆阿里既有的电商模式。而阿里不遗余力地布局金融领域,则是计谋深远,希望在最终的支付环节对竞争对手进行遏制。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以及互联网企业国际化的趋势,国内的互联网公司都将面临着无休止的竞争和挑战。可以肯定的是,本轮架构调整不是尘埃终于落定,而是大幕缓缓拉开。
责任编辑:马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