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病例教学法在中职病理学教学中应用的思考
2013-04-29王岩
王岩
【摘 要】病例教学法是中职病理学教学当中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提升学生的思维活跃度。本文首先探讨了病例教学法的基本特征,进而分析了中职病理学中病例教学法的应用基础,最后给出了在病理学教学中采用病例教学法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病例教学法;中职;病理学;应用
一、病例教学法的基本特征
病例教学法在中职院校病理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这也有赖于这种教学方法所具有的一系列特殊属性。基本看来,这包括如下一些内容:一是病例教学法具有生动性,能够通过趣味化的教学设计,将学生吸引到病理学课程的学习当中。实际上,兴趣本身就具有十分巨大的促动力,能够将学生从被动性的学习转变到主动式的学习当中来;二是病例教学法具有应用性,也即所采用的病例资料能够与临床的实际情况进行很好的对接,通过对病例的分析与推断,可以为学生真正参与到临床实践当中提供必要的基础,这也能够增加在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三是病例教学法具有很好的启发性功能。在病例教学法中,教师通常会采用设立疑问、进行适时的讨论等方式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从而有效的改善那种教师“一言堂”的状况出现,激发起学生的思考热情,有效的培育很好的学习氛围。
二、中职病理学中病例教学法的应用基础
第一,通过设立疑难问题在课堂中开展病理教学法。将课堂中所需要讲授的病理学内容进行深入分解,并将其采用问题的方式加以提出,从而可以有效的激发起学生对于回答这一问题的兴趣,并不断的进行深入思考。通过问题的形式来进行病例教学法的实践也就是所谓的课堂设立疑问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又涵盖着授课之前的有效导入、授课过程中的积极讨论及授课之后的合理总结三个主要方面。就授课之前的有效导入而言,教师可以在刚上课时就将相应的问题导入到课程讲授之中,从而保障整个课堂都在这一问题的指导下进行,学生也可以带着相应的问题进行听课,显然可以增加教学与学习的有针对性。就授课过程中的积极讨论而言,这是指在课堂上的一个授课目标讲授完毕之后,立刻对于相应的病例加以討论,并且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这一讨论的过程中,从而强化对于相关课程的了解。就授课之后的合理总结而言,教师必须在讲授完相应的课程之后,要求学生将讨论的病例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从而将整个课程的内容加以串联。
第二,对于病例进行直接的观察演示方法。教师将所采用的病例通过幻灯片、PPT、标本等形式直观的展示给学生。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将涉及到的病理知识点较为形象的加以展现,并且可以为学生带来较大的视觉冲击力,加深对相应知识点的印象,起到终生难忘的效果。例如,教师在对乳腺癌加以讲授时,可以辅以照片及病理的切片,将这些内容较为直观的展示给学生。通过这种方法,尽管大多数的学生较少接触到乳腺癌的病变过程,但通过图片的展示,学生们却可以观察到乳腺癌所带来的较为巨大的肿块,以及发生癌变所导致的溃疡程度,这可以给这些学生以强有力的视觉方面的刺激,从而起到强化记忆方面的作用,而对于乳腺癌的病理知识也能够深刻的印入脑海之中。
第三,病例课程设计的作业与考核方法。在病例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将授课过程中所采用的病例整合为课后作业的形式,并且布置给学生。学生可以在课后通过对老师布置作业的完成,来加深在课堂当中的所学,实质是一种课堂的延伸,有助于对课堂知识点加以强化。除了安排一定的课后作业之外,教师在对学生学习进行考核时,也需要将试题以病例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理论联系实际的考察学生是否对已学知识点有着清晰的认识,并具有了对相关的病理学内容有着一定的分析与系统的判别力。
三、在病理学教学中采用病例教学法的保障措施
首先,教师对于病例选择要适当。这就要做到如下几点内容:一是与教学内容密切相连。即选择的病例经分析和推理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相联系,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达标率的效果。二是难易适中。一般由简到繁,由典型到一般,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使学生在兴奋、轻松、愉快的感觉中,敏锐感知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
其次,病例教学中教师素质要高。基本看来,要包括如下能力:一是经验丰富,知识充足。病例教学的教师不仅要有教学实验,而且要有临床经验;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而且还要不断了解新进展、新动态、新知识、新技能,从而不断拓宽知识面。二是具有崇高的师德。教师的音容笑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树立敬业爱生、乐于奉献,对患者极端负责的良好师德,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效果。三是课前精心设计。首先要精心备课,提前设计出教学的步骤和环节;其次要吃透教材,领会实质,找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使之与病例密切相连。
再次是找出最恰当的方式,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霞,张杰.病理实验图谱的制作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年第27期
[2]张金添.病理学病例教学法的探讨与评价[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