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炳光的老区情
2013-04-29廖金发李少级
廖金发?李少级
上世纪70年代,我国在乡村推广利用沼气,联合国观察家认为这是中国农村能源发展的希望之光。如今,在丰顺县丰良镇的老区农村,这“希望之光”已经熊熊燃烧,大放异彩。全镇8成左右的农户都有一座沼气池,村民用沼气煮饭、烧水、做菜,既卫生又方便。一个时期,这里的乡下姑娘择偶,都要考察男家有无沼气池,此美谈,流传至今。
人们公认,丰良老区的沼气发展和利用取得成效,其中有一个人的汗马功劳,他就是今年已经72岁的杨炳光。
杨炳光出生在丰良镇复兴老区村,叔叔是革命烈士。他家乡在大革命时期被反动派报复扫荡了三次。他对老区群众为革命作出的贡献,有着亲身的感受。因此,他从开始当干部时起,就怀着一个心愿——要造福老区群众。
当年,他任复兴村的党支部书记,上级号召和扶持农村发展沼气,他立下“军令状”,争取了各级有关部门的支持,用了不足一年的时间,复兴村农户百分之百建起了沼气池。那些日子,晴天一身尘,雨天一身泥,就是他给人们留下的最深的印象。
1980年前后,杨炳光转为国家干部,不久又被选为丰良镇副镇长,兼沼气办主任。
他身份变了,但和群众打成一片的本色没有变。他运用自己几十年积累的群众工作经验,履行职责,一村一村地发展沼气。几年功夫,便在全镇老区农村建起了7000多座沼气池。由此,丰良镇获得了全国农村能源建设先进单位称号。荣誉让杨炳光欣慰,但群众得到了实惠让他更欣慰。
2002年,杨炳光退休了,但他的老区情没有退。
一天,九龙村的干部专程上门找到杨炳光:“炳光叔,你做过‘头人,上面的‘头人我们不会找,你来帮助我们向上面反映,帮助九龙村解决两个难题,一是将水泥路伸至自然村,二是让村民用上网电。”
杨炳光燃起了当年为老区办好事的激情,带着九龙村写给上级具体翔实的请示报告,亲自向老促会、扶贫、民政、交通等有关部门以及县主要领导汇报反映。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县领导的和各部门的重视支持下,2010年,落实了相关经费80多万元,群众的期盼得以圆满实现。
杨炳光是闲不住的人。退休后,他在离家六里地的一座山腰盖了一座简易瓦房,办起了一处果木育苗场,常年累月,领着妻子、女儿抚育树苗。多年下来,他培育了各种绿化树苗不下100万株,茶、果树苗不下50万株,期间先后免费赠送九龙老区10万株茶苗和赠送城东老区1万株橄榄树苗。
冬去春来,栽茶种果出了成效。这年春末,接受赠送茶苗的九龙大坳村的杨悦华大叔,用编织袋装上10斤精选的九龙绿茶,上门答谢杨炳光。杨炳光笑着说:“答谢可以,但你必须把茶钱收下。”杨悦华知道杨炳光的人品和性格,只好依照着办,才了却答谢的心愿。
杨炳光现在任镇离退休党员支部书记。他说,只要是老区群众要求的事情,他都会乐意办,尽力办。于是,人们又给他一个称号:老区群众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