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市2007年6月高温少雨天气成因分析
2013-04-29王冰王雪松王喜文
王冰 王雪松 王喜文
摘 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由其引发的自然灾害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损失。2007年入夏以来吉林省四平市持续高温少雨,多项纪录创历史极值,直接导致旱情加重。该文从大气环流特征与演变、人类活动等方面进行分析,分析得出造成高温干旱的天气气候成因。
关键词:高温干旱 环流形式 人类活动
中图分类号:P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a)-00-01
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盲目垦荒、破坏森林等行为,造成水土流失,使全球气候不断恶化。四平市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回暖明显,从1951年至2007年每10年平均气温升高1.4 ℃,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大面积持续干旱、水资源短缺加剧、气象灾害频发,已经成为制约我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发展的重要因素。
2007年6月四平市出现持续高温少雨天气。降水特少为历年同期少雨之最。在持续少雨的同时,月平均气温特高,日最高气温≥30 ℃日数达17日,比历史同期多11日,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高日数之最,持续高温少雨,引发四平市大田出现大范围严重旱情。
1 高温少雨概况
1.1 气温特征
2007年6月四平市气温特高,日最高气温从1日—27日≥30 ℃日数多达17日,比历年同期多11日,创历史同期极值,全区平均气温比历史同期高3.6 ℃,并伴有5级以上西南风日数较多。
1.2 降水特征
在持续高温的同时,降水特少。全区只在1日有一次小雨天气,降水量只有4.4 mm,自2日~27日连续26日无降水,降水量比历史同期少95%,创历史极值,大田呈现严重旱象。28日受北方南下冷空气影响,久旱之后出现了第一次明显降水,旱情得到缓解。到了7月转入多雨时段,之前的旱情得到解除。
1.3 高溫少雨使得大田旱情持续发展严重
持续的高温少雨,加之西南风较大,使大田土壤失墒严重,作物幼苗叶片水分蒸腾加快,从6月23日大田墒情普查结果看,双辽和梨树、公主岭的岗平地墒情很差,农作物白天因蒸发过多导致叶片萎蔫打绺,作物生长关键期发育受阻,三叶、七叶、拔节普期较历史同期晚6~12 d,全区旱情严重。
6月四平市降水量比常年少9成,出现全区性的异常高温少雨时段发生了严重的初夏作物苗期干旱,作物营养生长受到严重的影响。
2 高温少雨成因分析
2.1 环流特征分析
极地低涡呈偶极分布较常年同期偏弱
分析6月北半球500 hPa平均高度场和与多年同期平均环流相比较,极地低涡与常年6月单极型不同,呈双极并偏离极地,两个中心分别位于新地岛附近和北美洲北部,呈椭圆型分布,程度比历年同期偏弱。对应距平场上,整个极区为40~80 gpm的正距平。
2.1.1 欧洲大槽偏强
欧洲大槽偏强并在中高纬度地区呈五波型分布,在欧洲大陆中高纬度有80 gpm的负距平存在。槽在东移的过程中冷空气活动较弱,对我国降水天气的发生发展不利。
2.1.2 亚洲东北部地区高压脊位置异常偏强
常年6月东亚大槽位于120 °E附近,今年东亚大槽明显偏东,亚洲东北部的大陆高压脊异常偏强,出现了40 gpm的正距平场。导致我国东北地区上空持续受大陆高压脊控制,造成了四平市持续高温少雨天气。
2.1.3 副高偏强脊线偏南
常年6月副热带高压西脊点位于120 °E附近,脊线在20 °N附近,而今年副高西伸点平均位置在116 °E附近,脊线位于15 °N附近,位置明显偏南,导致副热带高压南部的西南季风水汽输送偏南,没有充沛的水汽向我国东北地区输送。
2.2 环流形势演变分析
2007年6月上半月为第一阶段,环流的主要特点是在亚洲中高纬度为两槽一脊型,两槽分别位于乌拉尔山和日本海南部。高压脊持续稳定发展,长期控制贝加尔湖东部的蒙古国中东部及我国东北地区大部和华北地区。高压脊势力很强,不利于其上游的高空槽东移发展。
6月中旬后期为第二阶段,环流的主要特点是亚洲中高纬度调整为一槽一脊型,我国西部处于较深厚的槽区控制,东北地区大部地区仍受高压脊控制。
6月下旬欧亚环流再次调整,中高纬度乌拉尔山高压脊建立,贝加尔湖地区为一低压槽控制,乌拉尔山东部脊前不断有冷空气自北冰洋南下,使东北地区冷空气活动加强。旬末整个东亚环流逐渐向有利于我国东北地区降水的形势转变。
2.3 前期气候背景
此次干旱的发生不是一个偶然现象,是有着持续干旱的气候背景的,自1999年以来,吉林省异常气候事件频发,特别是干旱灾害发生趋于频繁和严重,近9年有7年是干旱年,都发生了比较严重的农业旱灾。1999—2004年连续6年干旱,全省因干旱年损失粮食都达数十亿公斤。由此可见,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吉林省异常气候事件明显增多,农业气候暖干化趋势加剧,干旱灾害有频繁而严重的势头。干旱已成为制约吉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一大障碍因素。
2.4 人类活动及影响
过度盲目垦荒、破坏森林,以农业植被代替原有的自然植被等行为,使生态系统变得十分脆弱,造成水土流失,导致局地降水减少和干旱化,使全球气候不断恶化。工农业的迅速发展,能源的过度使用与废气的过度排放改变了大气组成,导致大气环境恶化。人口的迅速增长,对粮食、薪炭和畜牧等的超负荷的需求,灾难性地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异常。
3 结语
首先大气环流形势异常导致气候异常,极地低涡、欧洲大槽、亚洲东北部大陆高压、副热带高压等环流形式的异常,直接导致四平市持续高温和降水的持续偏引发旱情发生;其次是前期持续干旱的气候背景,使气候事件明显增多,农业气候暖干化趋势加剧;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导致下垫面改变及大气组成对气候的影响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异常,引发四平市在大环境背景下的小环境气候异常,直接威胁到四平市水资源、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面对日趋严重的气候变化,人们应该改变自己的行为,提高防灾减灾意识,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适应气候的暖干化;加强人工增雨试验研究,加大云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从而减轻干旱灾害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高辉.2007年海温和大气环流异常及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气象[J].2008(4).
[2] 邹旭恺.2006年夏季川渝高温干旱分析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J].2007(5).
[3] 孔期.江南华南暴雨频繁东北大部干旱少雨气象[J].2007(9).
[4] 马树庆.2007年吉林省农业气象条件及其影响概述吉林气象[J].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