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2013-04-29何华珍
随着基础性的母学科——教育学的不断发展,作为它的分支,教学论及其子学科——学科教学论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革,经历了从分散到系统,从经验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历程,从而逐渐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也在独立、快速发展着,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相关著作相继问世,就是直接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命名的著作都有多部,而作为高等师范院校中文教育专业教材用书的《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就是影响较大的一部,它由倪文锦与谢锡金主编,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6年6月出版。本书的编写原则是:立足于当前高等师范教育中文专业的教材建设,既着眼于教材的时代性,又保持学科结构的完整性,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遵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总之,本书是为培养适应语文新课程要求的新型教师而编写的。它有着以下特点:
一.完整的内容体系
本书是试图在总结我国丰富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实践经验和吸收借鉴国外有关研究成果及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体系的一种尝试和探索。本书有着丰富、完整的内容体系,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知识,可谓是进入语文教育理论领域的一幅导游图。依据课程与教学论的结构体系,本书的结构框架可大致分为三部分:一是课程篇,包括第一至第六章,主要论述了语文课程的哲学思考、心理学基础、性质、理念、目标和内容的主要构成,语文课程设计中的教材编制,语文课程资源与校本课程开发等有关理论问题;二是教学篇,包括第七至十三章,主要对语文教学过程、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教学设计、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及语文教学范式等教学问题进行阐释或示例;三是基础篇,包括语文考试与评价和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因此,从内容看,本书建立了语文专业知识和教育学知识的联系;从功能看,建立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结。
二.严谨的逻辑结构
由内容组织可看出编者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来设计和编写本书的,即按照一个未来语文教师需掌握和发展的语文课程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能力的实际过程来安排序列的,其实也是语文科“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一核心问题的顺序过程。由此看出,编者强调首先要在理论层面上对语文课程有全面系统的认识,甚至还要站在教育哲学和心理学的高度去把握;其次,要在实践层面上把握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各种教学活动的具体方法和在实践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简单的说,本书是这样贯穿起来的:由宏观到微观,先抽象后具体,由远及近,由静到动,由理论到实践来层层论证的,在章节的安排上,也是按照我们阅读时思维的顺接性,每一个问题都是在前一个问题解决的前提下顺应产生,从而让读者明白易懂。
三.纵横向比较研究
本书重视纵向的历史源流与横向的各国并举的论述方式。编者注重对事物发展过程的考察,而不是简单地陈述现有的结论,这有利于激发读者思考探究,也体现出历史发展的透视性与厚重感。如编者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坚持在历史的发展中考察其变化,而不是直接给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在对语文教学过程论述中也特别考察了其历史发展,有利于我们全面了解语文教学过程的发展历程,从而便于总结经验教训。此外,本书还注意吸收和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取其精华来改善、推进我国的语文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要意识到,虽然母语教育有其鲜明的民族性,但是各国的母语教育还是有相通之处的。如在“阅读教学”一章中编者专门陈述了国际上关于阅读及阅读能力的研究,给读者呈现出多样的阅读观。同样,在语文考试与评价的论述中列举了英、法和美国的语文考试体系,这使我们从侧面认清我国语文考试评价的不足之处,从而启发我们要更好地完善语文考試评价,及时推进其改革。这样的纵横向比较就在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的陈述中给读者更深入的思考和全面的把握,同时编者不止于罗列现象,而是注意在通过对古今中外的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分析梳理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如此达到为我所用。
四.具体内容上的新颖性
本书注意把体系的铺陈与论点的探讨充分地结合起来,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在追求结构体系的完整性同时,在具体的内容上也有很多新颖之处,如使用许多新理念对教材体系原有的范畴进行了“重写”:对“阅读教学”一章进行论述时,使用了哈维兰德和克拉克的“联系性推论”学说、梅耶的篇章结构学说、范迪克的“删减内容的经典原则”等理论对阅读教学进行了重新的阐释。再有,本书顺应语文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加强了语文课程这一领域的内涵,这样就突出了作为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的教学与课程的同等重要性。如关于语文课程的哲学思考和心理学基础等内容就是在同类教材中没有如此系统论述过的,而本书对之作了细致的讨论,体现了编者旨在追寻语文课程的基础,这符合课程理论建构的一般逻辑,也增强了本书论证的全面性。还有,编者注意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无论是在课程还是教学内容方面的论述都注意与时俱进。书中就专门用一章来讨论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在论述二者整合的原因、理论基础及其带来的教学转型和可发展性的基础上,以期增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另外,读者还可以在书中发现一些特别的细节,那就是编者在论述过程中安排了大量的“温馨提示”,如:“关键术语”、“请你思考”、“各抒己见”、“相关链接”、“推荐阅读”、“实践反思”等,这些提示对于读者把握重点概念,加强思考,讨论研究,发散思维,扩展相关知识视野,加强应用能力都有一定的意义。
本书力求给读者提供结构清晰的、最基础的语文课程和教学理论的系统知识,既站在历史高度上,又考虑了我国语文教育发展实际,既继承了我国优秀的语文教育传统,又吸取了世界先进的语文教育经验,为语文学科课程与教学的整合提供了思路,为语文教育的发展奉献了一部创新力作。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任何同类书籍的内容都会有相对的滞后性,某些思想理念不可能及时反映当下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成果,所以我们只能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做客观评价,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本书特色和亮点的关注。
何华珍,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2011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