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实践活动要努力走出课堂
2013-04-29陈章华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活动成了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成了语文课堂教学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于是,在具体的教与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纷纷将实践活动搬进了语文教学课堂,然而,不少教师在指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探索中虽然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较好的效益。然而,他们指导的语文活动大都集中在课堂上或者更大一点的课堂——学校里,似乎都忽视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语文实践活动的社会性。
我们知道,语文活动具有开放性、实践性、主动性的特点,应该不受时间、空间、教材内容的限制,可以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开展。局限于课堂的语文活动无疑是语文实践活动的一块短板。
语文活动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基本类型:一是基于文本阅读的活动;二是基于语文学习资源的活动;三是基于社会实践的活动。这三种类型的语文实践活动,显然不可能都在课堂上完成。
我们先看第一种类型的活动。基于文本阅读的语文活动主要是组织学生阅读。如果说读课文、读语文读本、读《课标》推荐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与之相关的诸如写读后感、文学评论、演讲会、辩论会、朗诵会等活动也都可以在课堂上完成,那么读各种历史文化著作和典籍,在课堂上恐怕就有点力不从心了。
再说第二种。如果语文学习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学习,那么,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化的信息传递媒体所提供的许多学习资源将白白地浪费掉。而这些媒体所传递的信息及时、准确、内容丰富多彩,大大地超过了课堂教学所提供的信息量,是学生学习语文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活的资源。要想占有这些鲜活的资源,在现有的条件下——农村初级中学还没有像样的图书馆、没有完全实现人机对话——完全在课堂中进行也是不可能的。
第三种类型的语文活动,更需要走出课堂。比如观察活动,可以通过观察人物、事物、环境以积累材料,感悟生活;调查活动,通过新闻调查、案例调查介入社会和了解社会;还有访谈活动、公益服务活动、科学实验活动、职业技术训练活动等等。只有亲身参与这些语文实践活动,才有从活动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水平的可能。如果没有走向社会的观察活动、调查活动、访谈活动……那么,如何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他们的智力,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和审美能力呢?
也许有的语文老师会说,我也曾经让学生走出过课堂,在课堂上的活动只不过是最后集中的展示。但事实上是许多学生走进春天的田野分不清大麦小麦;好多学生看到一条蠕动的毛毛虫会吓得尖叫;看到在寒风中穿着破衣烤紅薯的老大爷只会觉得红薯好香……那你如何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田野的魅力,如何使学生在仔细的观察中体会破茧成蝶的力量,又如何培养学生在烤红薯的甜香中品味劳动的艰辛?……
因此,完全在课堂上的语文活动是一种虚假的表现,不走出课堂的语文活动是语文实践活动的一块短板。
一只木桶装水的多少取决于那块最短的木板,为了使语文这只木桶装更多的水,势必要让“课堂上的语文活动”这块短板变长。而唯一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让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协调统一起来,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对学生进行语文综合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陈章华,教师,现居湖北天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