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2013-04-29王耀钢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3年7期
关键词:中学作文对策

从农村中学考进大学,毕业再回到农村中学任教,迄今为止从教已七个年头,整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农村中学的教学质量较差,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体现在作文教学上。针对这一现象,我从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现状

现状一:教师怕教、怕改作文。“又要改作文了,愁死了,看着那堆写得乱七八糟的作文我就头疼,当语文老师如果不用批改作文就好了。”经常能听到身边同事这样感慨。每个学期的六篇作文变成了沉重的负担。而且好多农村中学也没有设立专门的作文课。

现状二:学生怕写作文。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量少,见识的社会现象少,交际面窄,导致作文时没话可说,内容虚假,记流水账,更谈不上立意。一到下发作文的时候,就听见集体式的长长的叹息声:“唉!又要写作文了,这回该编什么呢。”

现状三:家长不关心作文。农村地区的家长们文化水平低,也疏于关心孩子的学习,期中期末只是问问成绩,至于作文多少分根本就没这个概念。长此以往,孩子们就会这样想:父母亲不会关心作文,我何必花太多时间在上面呢?

二.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突破困境的对策

作文教学,既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系统性、科学性,更要注重人文性,所谓作文先做人。我认为作文教学离不开学生的生活感悟与语言积累,更离不开自身的人文素养。基于以上认识,我提出以下几条对策。

对策一:立足农村生活实际,写真事、抒真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其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农村生活虽然朴素,但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能够发掘出特有闪光点,比如:孩子们频繁接触大自然,对自然风光有着独特的认识和领悟,蓝天白云、落日炊烟,林荫渠道,大片的玉米、枸杞,成群的奶牛等等,这一切都能给学生美的熏陶。

农村学生在节假日经常要帮家长干农活,很多同学都亲身参加过割小麦、收玉米或摘枸杞的劳动,这都是他们积累写作素材的大好机会。因此,语文老师應鼓励学生把干农活的过程写下来,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录下来,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在劳动中,你是怎么做的?别人是怎么做的?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讨论之后指导学生写出文章,人间真善美的感情也有了抒发的基础。

对策二:多读书多感受,培养想象和联想能力。

要想写好作文必须多积累、多感受前人的文化营养, 每天读报时间我都会给学生讲一些名人事迹,读一些经典美文。也常给学生买一些书刊供他们阅读,诸如《读者》、《杂文月刊》、《演讲与口才》、《意林》、《格言》、《创新作文》等,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学熏陶和有益的启迪,从而提高了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

好作文离不开想象和联想,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能力,老师平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社会生活中具体的人、事、物。如身边人的外貌、言谈举止、性格思想等情况;身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及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情况;事物的位置、外形特征及景物的远近、动静、声色等等,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观察此人与彼人、此事与彼事、此物与彼物的不同之处,留心其特有的、与众不同的地方,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对策三:亲自“下水”,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

教师写“下水文”对学生的作文很有帮助:一是教师“现身说法”学生倍感亲切,能充分体验与教师交流的快乐;二是教师敢于把自己的“下水文”拿进课堂讲评,会激发学生战胜老师的“欲望”。无论教师的写作水平如何,与学生一同投入写作的“海洋”游上几个来回,都会使学生兴奋不已。笔者缘于担任校刊《月芽》的主编,经常也练练笔,并且在带了五届毕业生的过程中,养成了一个用文字送别学生的习惯,每每把自己的文字与同学们分享,孩子们一个个都兴奋不已,有一部分同学由此有了很大的写作热情,并坚持不懈地尝试,有很多同学的作品都能发表到校刊上,刘娜英同学的《给四大名著排座次》、马娟同学的《家长会》更是获得了“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奖,这让孩子们的写作兴趣又大增。

总之,对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来说作文教学不失为一种挑战,老师们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科学训练;学生要多读多思,深入生活,勤于练笔。只有这样,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才会慢慢迈开自己前进的步伐。

自己的一点浅薄认识,纰漏在所难免,欠妥之处还望方家包涵、斧正。

王耀钢,教师,现居宁夏中宁。

猜你喜欢

中学作文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在多解中学创新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作文
红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