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主体性教学的内涵及其策略
2013-04-29杨娟
新课程的要义之一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教学活动中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本文就语文主体性教学的内涵及其有效策略略陈管见。
一.语文主体性教学的内涵
主体性教学是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所共有的本质特征,是作为语文学习主体的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并在语文教师指导下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在主体性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活其创造性的言语思维,使他们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会求知,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创新。贯穿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就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主动参与文本阅读,以自身兴趣和内在需要为言语涵养的基础,以主动体验和感受语言为过程,探索和解决言语实践中的问题为特征,以促进主体认知、情感发展、创新意识和言语能力发展的语文课堂实践。
二.主體性教学的策略
第一,在文本解读中,通过学生的相互讨论交流,突出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体性。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文本语言体验,参与对文本解读并获取言语体验的机会,这样,经过主体性体验的语文教学才能涵养学生长久深刻的言语能力。高中生的思维和心理已由初中阶段的依赖性开始转向“独立性”、“开放性”已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尤其是高一、高二阶段言语理解能力在中等以上的学生往往爱各抒己见,善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他们大多能举一反三,他们对老师的讲授已不轻信盲从,在课堂上思维活跃,思路开阔,往往能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知辐射开去,从文本中找出新路,挖出新意。根据这一特点,笔者在现代文、古代诗歌的教学中,常常安排“分组质疑,集中讨论”的环节。把全班同学分组,不同组分别从内容、情感、艺术手法、篇章结构等不同角度进行探讨,然后由每小组派代表紧扣文本与全班同学交流,在此过程中,可进行自由的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既有赞同、反驳,又可以有补充、重组,也能提问、进行评价。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在文本解读中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他们不仅经常会提出一些启发性、创造性的问题,而且在讨论互动中增强了学生的言语思维深度。
第二,在言语实践中,通过学生互评赏析作文,引导学生增强对文本的感知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文本解读和言语实践中,学生互评赏析作文,可以加深学生对作文过程的感知和体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评价中来,体现平等、民主的思想”。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以研究性阅读的态度和眼光去阅读同学的作文,自由地互评作文,这样可高效率地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笔者的具体做法如下:第一步,互相评改,人人动手。这一步是整个作文评改课中关键的一步。在四至六人小组中,每人重点评改一篇,笔者要求学生要写上眉批(旁批)和总评评语,然后交换阅读并批改至少三篇作文,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准备好小组评议发言提纲。第二步,组内评议,人人动口。在组内评议时,每位同学都要谈自己对所批改的作文的意见,还要选出高质量的作文,写出推荐词向全班推荐阅读。若在作文评改过程中有错误或疏漏,经过大家读、议,要在组内及时发现并纠正,若存在认识不统一的问题,可由批阅人向老师咨询或提交班内集体讨论。第三步,集体评议,推荐佳作。各组长推荐文章并当众宣读推荐词,教师组织全班学生集体评议,选取有代表性的作文推荐给全班交流。被评为佳作的作者,也可当着全班同学答辩。第四步,教师总结,提高水平。语文教师根据课前浏览全班同学作文所掌握的整体情况,针对训练目的、重点,本着激励的原则,集中谈意见,不必面面俱到。第五步,学生修改,写评后感。小组作文评改和集体评议结束了,但作文写作还没有结束。每位学生要参照眉批、总批意见,从评改中得到启示,要写出评后感想,并对作文进行再修改。可以看出,在整个作文评改课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评改作文的五个步骤都体现了教师主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精神。实践证明,学生的作文兴趣在主体性教学中被激活了,学生的写作思维在主体性作文评改中活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主体精神彰显中明显提高。
[本文系甘肃省定西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中语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中生成和调控的关系研究”(课题编号为DX【2011】GHB182)和“改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策略的行动研究”(课题编号为DX【2012】GHB207)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杨娟,教师,现居甘肃临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