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打闻破背审景计:怪圈需完善问责机制

2013-04-29

创新时代 2013年7期
关键词:建部问责住房

新打闻破背审景计:怪圈需完善问责机制 新闻背景:

6月24日,国家审计署公布了《中央部门单位2012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公开了外交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57个中央部门单位预算执行相关情况,其中20余部门查出预算执行的问题金额过亿元。此次披露的不合规资金数额之大、问题之严重令人触目惊心。(北京日报)

快评:

通过对历次审计公告进行对比,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问题年年有,今年特别多”。我们可以认为这种现象是审计署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加大审计力度的一种结果,也可以看作是审计署提升执法公信力的一个手段。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中央部门边整改边违规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国家机关理应严格按照预算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范预算、资金、资产和财务收支等方面的管理,这是一项法定责任,但为什么这么多年的审计却陷入“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再审计-发现类似问题-再整改”的怪圈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部分基层审计机关审计问责意识不强,普遍存在“重发现、轻处理”和“但求对事,不求对人”的思想,对重大问题未能深挖细查、界定责任;二是“审计风暴”往往雷声大雨点小,对每个部门的审计处理情况和建议表面化,大多数的处理仅仅是要求杜绝此类现象再次发生;三是审计问责机制还不够健全,问责大多停留于内部整改,突出对单位的处理处罚,忽略对相关责任人的追究问责,通过审计被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更是少之又少。

如何打破审计怪圈?需构建一整套“不敢为、不能为、不愿为”的审计问责机制,在审计清单之外列出一个问责清单。一是要完善法律,通过制定审计问责方面的法律法规,对问责主体、客体、范围、方式、程序和责任追究等方面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加大惩处力度;二是要转变观念,树立依法行政意识,增强严格执行预算的自觉性,除了要将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纳入政府督办和考核内容之外,还要进一步建立整改情况通报制度,以公开促整改。

全国住房信息联网,难在哪里?

新闻背景:

住房信息联网大限已过,公众预期翔实而完整的住房信息,再成幻影。根据住建部官员在不同场合透露的信息,这一系统从2010年开始启动,到2012年6月,已经完成了40个主要城市的联网。本来,按照住建部的设想,在今年6月底,再完成全国500个城市的住房信息联网工作。而现在,计划的时间已过,这一工作渐渐陷入了停滞。(新京报)

快评:

应该说,既然短短两年时间,能够完成部分一线城市、省会城市在内的40个城市住房信息联网,这就意味着技术方面不存在难度。这也是何以住建部当初计划在一年内,就把剩余的460个城市联网的重要原因。

现在看起来似乎是住建部“爽约”了,未能兑现诺言。不过,最根本的可能还在于地方政府出于自身的利益考量,多数不愿配合快速地实现住房信息联网。因为这一系统一旦“大联网”成功,将会对住房市场带来一系列的深刻影响。

住房信息系统之所以重要,一来其采来的数据信息,可以为楼市调控提供参考。比如,中国到底有多少存量住房,空置率多高。二来这是征收房产税的前提。房产税计税的核心就是家庭的住房套数和面积,如果连每户具体的房产数都搞不清,房产税也就很难全面启动。而从客观效果来看,房产税征收之后,势必能够遏制投机性需求,有可能压制房价的上升空间,这就动了地方政府的利益“奶酪”。三来联网之后,让一些官员的住房信息一览无余,可算是变相的官员财产公开。在“房叔”、“房嫂”事件曝光后,自然会让一些官员不高兴。此外,住建部无法直管地方住建委,也造成了住建部或许有些力不从心。

虑及这些既得利益,住建部之前也采取了“安抚”策略,承诺这些数据仅用于宏观分析,且住建部不设房屋产权查询端口,亦不拥有查询权限,个人住房信息的查询权,仍保留在地方政府—相当于向地方政府“喊话”,这些数据信息既不会用于反腐,也不会有其他目的。但是依然遇到了消极应对,足见住房信息联网之后,可能对一些人的自身利益产生巨大影响。面对这些阻力,只能设法解决。

对打车软件设立行政门槛值得商榷

新闻背景:

从7月1日起,《北京市出租汽车手机电召服务管理实施细则》开始正式实施,该《细则》首次以行政法规的方式,将手机电召出租车服务纳入到全市统一的电召平台,以备案的形式确立了电召服务准入门槛,并以“统一收费标准”的形式叫停了电召“小费”收取。(新京报)

快评:

通过该《细则》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出,主管部门对打车软件的态度,既不像深圳那样的排斥,也没有像国外打车软件市场那样的给予自由,而是选择了用行政法规规范发展的道路。这一《细则》推出了信用评价体系,这无疑是建设诚信社会的重要标志,同时,《细则》引入了顾客对司机服务态度的在线评价功能,强调了消费者的批评权和监督权。这些都是亮点。不过,这个《细则》毕竟是一部行政法规,不应该过多干涉本属于市场化运作的打车软件,更不应变相设立行政许可,人为造成垄断,破坏正常的市场竞争。比如,规定所有打车软件,都必须接入“行业统一的电召服务平台”,这无疑是对打车软件的“釜底抽薪”,客观上造成手机电召“沦落”成为传统平台的辅助性工具。在叫车服务中,用户通过打车软件,直接对口出租汽车,远比通过平台周转一圈的方式,更为有效率和低成本。这样的立法是不科学的,既没有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也没有从鼓励打车软件发展角度来考虑。

与此同时,《细则》还取消了打车软件的加价叫车功能,并要求未经许可不得擅自采取任何方式嵌入广告等内容。这进一步堵住了市场化打车软件公司的盈利空间。本就商业模式不明朗的打车软件,未来何去何从,令人担忧。而且,以备案的形式要求打车软件运营商事先要获得主管部门的许可,这在性质上,属于变相的设立行政许可,这与《行政许可法》相关规定不相符合。《行政许可法》第6条,规定了设立行政许可的原则是便民原则和提高效率。对打车软件实施前置性备案许可,无论如何也看不出来对便民和高效有什么帮助。

打击虚假大学需多部门联合执法

新闻背景:

中国邮电大学、中国师范学院、中国北方理工学院、中国民航学院……现在正值高考志愿填报季,看到这些“霸气十足”的大学名称,再听听其招生人员“花钱就能上好大学”的说辞,你是不是会有点动心?擦亮眼睛,千万别上当!—近日,一份由“上大学网”发布的《百所中国虚假大学警示榜》提醒考生及家长,一定要提高警惕、谨防“被忽悠”。(光明日报)

快评:

近年来,虚假大学如雨后春笋,发展势头令人惊讶。尤其是在高考填报志愿的这段时间,更是泛滥成灾。一些胆大的犯罪分子公然打着“985”国家重点大学的招牌招生。虚假大学主要靠虚假网站,尤其是仿冒真实大学的官方网站主页,以及电话、邮件、短信等各种各样的宣传手段,来蒙骗考生和家长。近年来,中国海洋大学官方网站首页总会贴出公告、声明,强烈谴责借助学校名义非法招生的虚假高校,提示考生和家长要严防被骗。由此可见,虚假大学是何等的猖獗。

为何虚假大学这么多年屡禁不止?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多部门的联合执法。因此,若要重拳打击虚假大学,从根子上斩草除根,不能单靠一个部门的执法,而是需要教育、公安、工信、工商等多部门的联合执法。进一步来说,中央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应该组成虚假大学专项治理工作小组。这个“打假”专项小组可以由教育部门牵头,具体来说,教育部门首先发布新闻,公告这所虚假大学根本不存在—没有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接着,工信部门查封这所虚假大学的网站,将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等作案电话强制停机;随后,公安部门捣毁窝点,侦破虚假大学案件;最后由检察院公诉虚假大学的犯罪嫌疑人,法院依法审理、判决。

对于严重扰乱高等学校招生秩序、伤害考生家长切身利益、影响正规大学声誉的虚假大学,不能只是曝光,而应该坚决予以取缔。如果任由虚假大学成为“不倒翁”和“疯狂的鼹鼠”,公众就会觉得有关部门存在失职:按理说,虚假大学再怎么狡猾,也不至于无法禁绝。

猜你喜欢

建部问责住房
聚焦两会!支持合理住房需求,未提房地产税!
重磅!住建部通知,21地开展城市更新试点!
让事故问责生威
走街串巷找住房
监督执纪问责如何“备豫不虞”
“滥问责”的6幅画像
对“数字脱贫”要问责
住房保障
住建部:我国首个智慧城市国家标准将出台
住建部、交通运输部:“一卡通”互联互通应统—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