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013-04-29任桂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时代呼唤着千千万万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所面临的教育对象是祖国的未来,是建设祖国的栋梁,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因此,培养和造就个性和谐、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尊心是自我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促人向上。一般来说,自尊心较强的人有强烈的好胜心,能积极进取,它会萌发创新意识,产生创新行为。因此,教师要相信学生、爱护学生和尊重学生。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是成功第一秘诀。创新需要有自信,有了自信,创新意识才能转化为创新行动,没有自信心,就没有创新,所以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
培养学生的顽强的意志和独立性。没有独立性不能进行创新活动,而没有顽强的意志,创新也不会坚持到底,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挫折训练,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特别是战胜困难的恒心和毅力,面对失败和挫折不屈不挠。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大胆让学生自主地去学、去想、去做。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当前,语文教学首先要“打开”、“放开”,鼓励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在语文教学所提供的情境中翱翔。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写景抒情的佳作。上课时,我播放了《春到沂河》这首柳琴独奏曲(全曲描绘了春光明媚、流水潺潺、万物生辉的动人景象),要求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展开联想,想象春天的美景。学生在明快的节奏、美的旋律中迅速地展开联想。在想象中,一幅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流露出热爱大自然的喜悦之情。通过这样的教学途径,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心灵得到了充分的自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营造一个民主的、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
设想,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教师只是为了应付教学任务,从上课讲到下课,学生听得无精打采,学生的创新精神从何而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教师采用发现式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不同意见。在回答问题时,要提倡一问多答,引导学生提出新见解、新方法、新方案,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如教《皇帝的新装》,在学生朗读课文以后,要求学生给这篇童话加个副标题(一个**的皇帝),并讲出理由。顿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一个愚蠢的皇帝”、“一个虚伪的皇帝”、“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学生一下子讲了十几个。更令人惊奇的是,学生在讲理由的同时,大多能扣住文章的中心。在课堂上,学生回答的问题不仅新颖,而且灵活。在时空上学生都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教《马说》一文,小组讨论:你同意作者“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吗?请结合新时代的要求谈谈。学生开动脑筋,畅所欲言,提出“毛遂自荐”、“天生我才必有用”等观点。学生不受拘束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活动中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培养了创新精神。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动手能力
现代科技的发展,要求一个人不仅动脑,同时又能动手;不仅善于研究探索,又能勇于实践;不仅有知识创新,还有技术的创新、工艺方法的创新。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联系实际,不失时机地给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动手能力。例如,每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就可以发动学生,广泛收集有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归类整理,还可编撰小字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是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我广泛发动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在一周的时间里,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了上百条黄河的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筛选后,精选出若干条,由文学社成员编撰了一期小字报。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再如教《春》,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画出有关春的五幅图画。总之,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
課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也为教师施展才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教学艺术提供了最佳场合和最多的时机。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应该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为此,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探索、创造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让我们的劳动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格的魅力,让“学生”这一时代之花,在我们培植的“沃土”上,开出丰硕之果。
任桂兰,教师,现居江苏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