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审美教育策略探究
2013-04-29陈扣民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传授知识,也需要渗透美育教育,以培养学生美感,使其体会语言美,感悟人性美、自然美,以净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际上,就语文课程本身来说,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需要教师善于发掘与利用,并借助多种有效手段,巧妙地将美育教育融入语言教学活动中,使语文课堂不断充溢着美的旋律,从而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与鉴赏能力,使其学会发掘美,并创造美。
一.巧妙设境,体会意境美、画面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意识到这一阶段的学生主要以直觉感知为主来认识事物的,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更是缺乏生活经验,欠缺形象思维。因此,若要培养学生美感,则需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如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图文并茂、声形合一的方式将文章中的形象、意境直观而生动的呈现给学生,使其如临其境,直接感知,从而增强学生情感体验,使其体会意境美、画面美,并在美的氛围中领悟文本主旨。如教学《东方明珠》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书上东方明珠与上海建筑等全貌图,要求学生结合图片与课本,用自己的话介绍东方明珠的位置。而后多媒体呈现示六种不同姿态的东方明珠,要求学生讲讲看到了哪些不同姿态的东方明珠?并从中选择一张最喜欢的图片,说说你原因。
二.注重朗读,体悟文本语言美、情感美
在语文学习中,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可细细品味文本语言,感受语言文字之美,发掘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之美,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更深切的体会文本主旨,获得情感熏陶,形成美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朗读方法来巧妙渗透美育教育,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如教学《三亚落日》一文,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再现形象,并在形象中细细品味文本诗意,受到美的熏陶。(1)导读三亚美景。以学生提问“三亚景色如何?”切入,引导他们浏览篇章,寻找描绘三亚美景的第二自然段,细细品读,思考:若想将课文中描写的美景变为一幅图,需要画什么景物,有什么样的色彩?交流讨论。(蓝天、蓝色海、洁白海鸥、金色细沙、碧绿椰树)然后再读一遍,讲讲自己最喜欢其中的哪些景物?说明原因。同时,指导他们读出喜爱的情感。这样,将静态的语言文字变为生动形象,可唤起学生情感,使其产生喜爱的情感。2)导读落日美景。①全面感知落日特征。提问:“落日时是什么情形?”引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抓住词语“美妙绝伦”与“真有诗意”,使其整体感知落日形成。②品味落日过程。引导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要求他们讲讲落日过程是如何的美妙,然后學生自由朗读,并想象画面,并指导他们注意朗读的语气:活泼、快乐。接着引导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第四自然段,有情感的朗读,想象画面。这样,脑海中呈现相关画面,可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描绘的日落,呈现动态过程:从快乐、活泼转向平静温和,最后入水,给人以如临其境的深切感觉,并将文本意象形象化与具体化,让学生感受自然的神奇与美妙,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之情。
三.培养想象,感悟形象美、内涵美
审美教育具有情感性与形象性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若要真正调动学生情感,教师则需注重学生想象思维的培养,使学生结合已有知识与生活经验,运用想象,在头脑中构建鲜明独特的形象,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感悟形象美、内涵美。如学习古诗《洞庭湖》时,当分析“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想象诗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并用几个形容词加以说明。于是学生静静想象,踊跃发言。有学生讲述道:一个秋天的夜晚,我漫步于洞庭湖边,柔和月色与湖水相融合,湖面如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君山就如一个放在白银盘中的青螺,我深深的陶醉于这迷人的景色之中。还有的表述道:月明星稀的秋晚,我登山岳阳楼,远望洞庭湖,银色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之中,君山仿佛白银盘中的一个青螺,非常惹人喜爱。
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巧妙地将美育融入语言教学活动中,使语文课堂不断充溢着美的旋律。巧妙设境,体会意境美、画面美。注重朗读,体悟文本语言美、情感美。培养想象,感悟形象美、内涵美。
陈扣民,教师,现居江苏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