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013-04-29冯海青
时代呼唤创新,教育须与时俱进。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前提是必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同时也要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照本宣科的教师永教不出创造性学生,只有创造型教师才能培养出创造性人才。
一.革形式抓生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变“师问”为“生问”,变一般问为梯度问、深度问,善抓生成问。真正扭转传统课堂教师为主体的局面,让学生成为主角,愿思,善思,深思。
树立服务学生意识。生先发现、质疑,师后启发、点拨,最后,深挖精析,更高层设疑、解疑。程颐说:“孔子教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盖不待愤悱而发,则知之不固,待愤悱而后发,则沛然矣。”
如《中国石拱桥》肩洞的设计,既讲究美的形式,又注重实用价值。可设计扩散性思维问题,如联系实际谈所见桥体设计如何?能否当回设计师,设计一座既实用又美观的桥梁?
这道题综合性很强,对学生比较鉴别能力,设计创新能力等都有影响,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甚至有学生参与设计。
一生为公园设计了一座“水上弹力桥”,游人踩到这座特制弹簧桥面上,只要一蹦,就会像游泳健儿那样,反弹到空中,然后直落下水,当然不必惊慌,当你踩到水里时,一种特殊的水压弹簧会使你一陷一弹重新返回桥面,不必担心其沉入水中,因为桥是封闭的。这种惊险、刺激的设计不由不让人惊叹。
二.灵活运用教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惠崇〈春江晚景〉》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豪放派词人苏试所作的一首题画诗。诗作形神兼备,韵味横生。我抛弃以往“读读、讲讲、背背”的老套子,设计了“自学、自画、自评”“讨论、互评、拨正”的新教法,效果惊人。
有这样两幅画面引起激烈争论:一幅画的桃花不只三两枝,而是更多;一幅水波涌起,河豚翻跃……对此,学生们兴趣盎然,各抒已见。最后拨正:“三两枝”是虚指,但不可过多;“河豚欲上”是想象虚拟,不应在画面上出现。这样,学生不仅明晓诗意,而且感受到了创作的愉快,美的体验。教师既节约了语言,又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教师的精心设计,常给学生意外的惊喜,这不仅活跃了气氛,更拓宽了学生视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三.拓展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作文,犯愁。愁在素材的筛选,愁在语言的创新,愁在构思的匮乏,愁在找不到突破。
我作了大胆的尝试,把影视、小说、歌曲、小品、漫画等学生感兴趣的新颖的艺术样式,搬到作文中去,使形象的视听效果变成了细腻的文字,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电影《一个也不能少》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夕阳余辉撒满大地,代课教师在绵延无尽的山路上走着……其穿着、神情鲜明地定格,借助此特寫镜头,让学生视、听、嗅等多种感官参与,拓宽想象,进行描写训练。
有这样一段令人耳目一新:微风拂面,泥土也散发着馨香,远处山峦静默在夕阳的余辉中,一位身穿花格上衣的小姑娘,带着一线盼望的神情快步走着、走着……渐渐变成了一个点儿,消失在地平线上。她就是魏敏芝,一个……
在一篇叙事作文中,这样的别具一格的开头,一定会让读者联想翩翩,耳目一新。
影视文学中镜头的跳跃性,表演的夸张性,语言的含蓄性等均可给学生以启迪。此外,作文标题及起承转合间歌词的套用,武侠小说对作文布局谋篇的作用,小品漫画等对作品意蕴的含蓄性都有着特殊的启发作用,像给学生驾上了一对想象的翅膀,使他们海阔天空,如入作文的无人之境。
四.丰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践活动是学生眼脑手口心的并用,是亲身体验,获取直接经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自主性发挥的极至。活动旨在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是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活动的效果取决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程度。
语文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有以朗读为主的,如:《故事会》《讲演会》《诗歌朗诵》《精美片段交流》《寒假见闻报告会》;有以表演为主的,如:《课本剧表演》《配音表演》;有以游戏为主的,如:《成语接龙》《抢答》《知识对抗赛》;有以操作为主的,如:设计、绘画;还有《情境对话》《自由谈》等口语表达训练项目等。
宽松愉悦的环境氛围,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尽情展露了学生的才华,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开拓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为课堂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
总之,要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就必须创造性的挖掘学生潜能。
冯海青,教师,现居河南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