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探究
2013-04-29张聚仓
现行初中语文课本,每单元都安排了综合性学习活动。什么是综合性学习?它是集传统听、说、读、写和素质教育倡导的搜、炼六种基本能力训练为核心,以实现跨学科、多领域的语文学习和运用,获得语文实践能力,提升人文素养为目标的训练活动。
一.综合性学习的产生
我国古代没有独立的语文学科,它融合在政治、伦理教育的思想道德教化之中。私塾学堂里的先生宗经征圣式的解读古典文本,讲“经”训“道”。学童们听“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道德说教。这种重道德、轻科学、重礼义、轻实用、讲虚文、轻效益的观念不可能把语文基木技能训练与人文科学结合起来。
“五四”运动促成人文主义思潮的发展,重视发展健全的人性,开始强调语文读解能力的培养。中华民国教育部在1912年公布的《中学校令施行细则》,已规定了语文教学的目的 “通解普通语言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智德”。显然,这一时期,已能将“启发智德”的人格教育同语文读解能力相结合了。
解放后,把语文学科的性质界定为,语文是在听、说、读的能力训练中渗透政治思想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1990年修订颁布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至此,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已有了雏形。
现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最基本特点”。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新课程编排上对这一基本特点的集中体现。
二.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一)综观七至九年级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每一册有“三大三小”,即大型综合性学习和小型综合性学习各三项。大型综合性学习以综合性学习为主,辅以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小型综合性学习以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为主,配合综合性学习活动。
1、领域宽。课堂是整个活动的轴心,把学习从课堂辐射到社会、自然; 从客观存在渗透到意识形态;从现实已知波及到过去、未来。
2、内容广。活动打破了语文学科的本位主义,伴随着对其他各学科领域的认知。
3、方法新。活动要求教师摒弃单纯追求结果的理性概念的传授,为学生搭建起了关注方法和过程的感性认识的学习平台。
(二)横看每个综合性学习活动,都是通过“六基能”(听、说、读、写、搜、炼)的语文实践来达成人文素养的提升。何谓搜?它是自由个体对问题所需在私人藏书、图书馆、网络等信息载体上查找、搜集,或通过人物走访、实地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何谓炼,先是个体思维对材料的整理、提炼、加工形成观点,然后通过小组或集体合作交流、讨论探究,对问题形成合理(并不一定正确)的认识。可以说,搜、炼是和听、说、读、写相提并论的语文基本技能。如《何时铸剑为犁》(八年级上册),从“古今战争知多少”到“记住历史,珍惜和平”到“文艺作品战争”到“铸剑为犁应有日”,分别通过调查积累、实地查访、阅读理解、讨论认识实现“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的价值取向。
三.综合性学习的举措
语文教师在实施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必须树立大语文的教师观,“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
1、做高素質之师:语文教师不是偏精独诣的名家,而是兼容并包的大家、杂家。作《师说》的韩愈自称“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古代名师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另一方面,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校本教研培训,提高专业素质,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2、做重实践之生:学生的每次活动,或单独、或小组,或搜集、整理,或观察、走访,人人参与。过程不放任,个人实践与小组合作、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两结合。结论求创新,畅所欲言后同中求异。评价重过程,看“三维”。如此看来,只“授人以鱼”,就会浅尝辄止,若“授之于渔”,则能融会贯通,既而“训渔于浔”,方可得心应手。那么,教师是“授之于渔”、“训渔于浔”者,学生是“得渔之法”、“躬行垂钓”者也。
总而言之,学生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会“搜”集材料、提“炼”问题、“读”取信息、“听”得异议、“说”出己见、“写”成文章。可以这样说,社会是“蜜源”,学校是“蜂房”,学生是“蜜蜂”,教学是“酿蜜”。我们共同酿造成长之“蜜”。
张聚仓,教师,现居甘肃定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