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波人才资源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3-04-29吴曙霞

北方经济 2013年7期
关键词:人才资源宁波人才

吴曙霞

宁波作为长江三角洲南翼的区域中心城市,拥有北仑深水良港的天然优势,已经成为我国和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出口加工基地。但长久以来,宁波在吸引、招纳人才方面远不如杭州、南京、苏州等城市。所谓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

一、宁波人才资源发展现状

(一)人才总量快速增长

2000年宁波人才总量只有30.2万人,专业技术人才23.1万人,每万人人才资源数550人。至2005年,宁波全市人才资源总量已达48万人,其中党政机关3.2 万人,事业单位13.5万人,国有企业3.9万人,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等27.4万人,每万人人才资源数为871人。到2010年,全市人才资源总量已达90.3万人,专业技术人才59.5万人,每万人人才资源数为1375人。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有上万名人才来宁波开展技术攻关、项目合作、新产品开发等活动,人才资源的集聚力日益增强。

(二)人才结构渐趋合理

2000年,宁波高级职称人才仅为0.75万人,中级职称人才为5.7万人。至2005年,本科以上学历10.7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员28万多人,分别占人才资源总量的24.3%和63.6%。45岁以下的人才26.5万多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80.3%,已成为宁波市专业技术队伍的生力军。从职称比例看,高级职称1.5万人,中级职称9.8万人,初级职称21.7万人,高中初职称比例为1∶6.5∶14.5,初级职称比例逐年下降,高、中级职称比例逐年上升,高中初职称比例为有较大改善;两院院士12人、博士(博士后)860余人、硕士7400余人,高级职称19000余人,人才竞争力名列全国第13位。 到2010年,高级职称3.2万人,中级职称为17万人。

(三)人才资源环境不断改善

宁波市在人才环境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已经成为了国家级CAD重点示范城市、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国家级海外留学人员创业示范基地、国家级科技兴贸重点城市、国家级生产力示范中心、国家级区域性人才市场。同时,人才使用效能也进一步提高,宁波市每亿元GDP所使用人才数由2000年的248人下降到2010年的132人,在长三角16个城市中,宁波百万元GDP所使用人才数仅次于苏州、上海,人才效能居于第3位;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宁波百万元GDP所使用人才数最少,人才效能居首位。

二、宁波人才资源变化的原因分析

(一)宁波人才竞争综合实力依然较低

人才储备的后续力量不足,与上海、杭州相比,宁波人才总量明显低,人才后备力量不足,影响着宁波的发展。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影响更大。人才结构失衡问题明显。2010全市高、中、初级职称比例为1∶6.5∶14.5,这与国际上较合理的职称比例1∶3∶6相差较大。宁波的人才竞争力不仅较多地落后于上海、杭州、南京等人才强市,也落后于苏州等城市。上海是中国最大的金融城市,杭州、南京是省会城市,高校林立,苏州以昆山等几个工业园区作为吸引人才的蓄水池。宁波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大型企业相对缺少,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吸纳能力相对较小,多的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而人才、资金、技术密集型的大型高科技企业集团比较少,缺乏对高素质人才足够容忍力。宁波科教基础较为薄弱,人文环境及相关配套措施落后。人才的集聚力与同等城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高校总体实力不强,宁波原有的市属科研院所规模较小,近几年先后引进了几所大院大所,但仍很不够。高校大多发展历史短,有些还是近几年从中专学校发展而来,以教学型高校为主,硕士点少,研究力量明显不足。国家级科研院所少,重点实验室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层次不高,综合竞争力不强。

(二)创新创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全市科技投入经费比例仍然偏低,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有限,企业总体的科技含量不高,创新创业的承载力不强,且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由于民营经济自身的缺陷,对人才的引进、使用缺乏正确的认识,宁波企业多为民营企业,且多为中小型民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许多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仅仅注重短期利益,因此他们在人才的引进和使用方面,通常重使用轻培训,重短期绩效轻长期考核,重物质奖励轻人文关怀,致使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淡薄,导致人才流动过于频繁,不利于企业的稳定和发展。

(三)人才政策体系有待完善

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政策优势不明显,引进人才的易地安家补贴费、科研项目启动资金等都相对偏低,有待于进一步整合和完善。

三、宁波人才发展的突破方向

(一)全面启动创新型人才引进政策

实行人才引进零门槛准入制度。取消人才引进过程中对学历、专业、年龄的限制,允许各类大专以上应届毕业生到我市各地“先落户、后就业”,允许引进人才的家属和未成年子女随调随迁,进一步提高我市引才绿色通道的人才流量、人才流速和人才质量。制定并完善人才柔性流动政策。借鉴上海引进人才“一证通”的办法,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公安、工商、教育、建设通力合作,实现宁波引进人才的“一卡通”服务。制定引进高层次人才优惠政策,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可根据本地经济实力和物价水平,对来我市工作的国内外知名专家给予10万元至50万元数额不等的安家补助费、科研启动费等。

(二)加快实施千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计划

大力依托宁波留学生创业园和各类开发园区的集聚优势,积极借助我市涉外重大活动的平台载体,管好用好海外留学人员创新创业专项资助经费,有效优化海外人才创业环境。组团赴国外开展高层次留学人才招聘活动,宣传人才政策,推介创业环境,开展合作交流,力争取得实质性成效。四是要大力加强各类特色引才载体建设。继续发挥“毕洽会”、“浙才会”、“高洽会”、“高技会”等特色载体作用,加快推进 “甬江学者”计划,大力加强博士后工作站建设。

(三)大力提升各类紧缺人才培养层次

充分发挥宁波市经营者人才评价推荐中心的作用,继续做好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培训工作,逐步实现证书在长三角城市的互认。开展成功经理人系列讲座走进企业活动,提升和新开发东方经理网功能,为企业家人才提供便捷服务。大力依托国内外优质培训资源,继续完成企业家高级培训班任务,全面提升企业家国际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实施专业技术人员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工程。

(四)进一步优化人才环境

依法设立一批行业性人才中介机构和民营人才中介机构,建立外资进入宁波人才中介领域的准入制度。建立人才市场供求信息和人才引进信息发布制度,引导人才合理流动。

提高政府部门办事效率。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职能部门有关工作人员可集中办公,开设人才引进、人才创业服务窗口,为各类人才提供“一条龙”服务,快捷方便地为引进人才办理落户、转移人事关系、公司注册、融资、子女入学入托、社会保障以及其它有关审批登记手续。

(作者单位: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康伟

猜你喜欢

人才资源宁波人才
人才云
“人才有价”充分释放人才资源市场活力
一图读懂宁波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新能源企业人才资源胜任管理研究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喜相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