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写作二重性的成因及矫正策略

2013-04-29徐永生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文章作文情感

徐永生

一、案例描述

*刚接了高三的一个班,第一次写作就让我很失望。学生的作文质量普遍很差,尤为突出的是,内容虚假、情感苍白、构思程式化、语言装腔作势,看不到任何生命个体真实的情感和内心诉求。然而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学生在课间草坪上嬉戏玩耍的时候,欢快、活泼、愉悦地展示青春的风采,尽情演绎人情之美和人性之美。我就叫上这几个学生说,为何不像你们刚才玩耍那样尽情、尽兴地写文章?几个学生满脸迷惑地说:“老师,那怎么可能?我们是在耍玩呢——写作文是很严肃的事,咋能这样随便呢?”

*班里有一个学生作文很差:语言干瘪,思路凌乱,命意不明,而且文字都是东拼西凑的。我曾私下里断言:“这个孩子是没有写作能力的!”可是当我看到这个孩子的私人博客所写的内容时却大吃一惊:语言生动,情感充沛,时有妙语,而且真切地表达对生命的爱憎。我很吃惊,对这个学生说:“你为何不像在博客一样写作文?”谁知该生回答说:“不敢,怕挨骂!”

二、学生写作二重性内涵和成因

教学中常常遇到这样一种矛盾的现象:一边是“自由写作”(用微博、短信等形式进行的写作)的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一边是“任务作文”(在学校根据老师的要求和学习的需要而进行的各种文体的新作)的面容枯槁、荒芜衰落。我不禁在想,在日常作文训练中,有多少诗意被我们放逐?有多少感动被我们流放?又有多少真实被我们冷淡?学生的“任务写作”为何要背离“自由写作”或生命个体情感指向的真实?

由此,可将学生在写作中的“二重性”概括为学生受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或制约,在“任务写作”和“自由写作”中所呈现出的不同的情感倾向和美学特征,或者在“任务写作”中所表现出的和生命个体总体情感倾向相对或相反的美学特征。像上述两个案例就体现出了学生写作的二重性特征。

长期以来,我国文化道统“圣化”文章的功用,不断强化文章所负载的政治教化作用,使学生对写作敬而生畏,不敢真实地表达个体生命的诉求。千百年来,我国文化道统将写文章看成是”代圣人立言”,无限“圣化”文章的功用,使文章负载沉重的政治教化和道德说教重任。特别是各种政治的干扰严重影响了写作教学的质量。语文教学也不例外,普遍存在着把文字写作看作是脱离生活的、高高在上的一种需要高攀乃至高不可攀的错误认识。不仅使学生们的写作能力难以提高,而且使他们难以具备足够的文字审美能力,更难以形成良好的写作能力。认为写作是政治人物和大作家的专利,一般人根本不具备写作的条件和资质。即便是勉强写出一两篇文章,也因众人或自己基于社会效应的考量,往往是自我否定,不敢随便示人。基于这样的背景,我们的作文教学极力追求高大全的思想境界、规范的写作准则、模式化的价值标准,政治表述的难度就构成了作文的难度。一旦作文背负了过重的政治负担和教化色彩,便使作文偏离了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主导方向。大多数学生收敛内心的生命诉求,对写作敬而生畏。不难想象,让孩子们用成人的思维、成人的语言、成人的价值观、成人的审美观来“代圣人立言”,“安邦、治国、平天下”,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无异是沉重的负担。各种限定的存在,实际上是要求学生们在作文的时候要考虑很多问题,包括老师的看法、成人的看法、社会的看法,却偏偏没有学生自己的看法。这样,使孩子们丧失了写作的自由空间。其结果是,学生作文不是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表达自己的愿景,而是用干瘪的语言描述“假、大、空”的内容;紧紧隐蔽自身的生命追求和情感的渴盼,述说着别人的思想和情感。没有个性、没有诉求、没有情感、没有渴盼。笼统说教、机械的排列、统一的思想、模式化的构思成了作文的主要元素,彻底走向了“自由写作”的反面。

过去封建的专制文化禁锢个性的表达,严重戕害写作生态。中国漫长的封建史,催生出了专制文化。隐忍、屈从、谦卑,都是专制社会奴性文化的精神特征。千百年来,在奴化教育中,人不能站立说话,没有话语权,更没有自由写作权。因为专制社会把一切独立思考视为异端,视思想者为有罪;专制文化必定要禁锢人的自我意识,反对人的个性发展。历史上因言談不合道统、“旁逸斜出”而获罪的不在少数;因一篇文章“标新立异”,让统治者感觉危及到自己的统治而大开杀戒,制造文字狱、株灭九族的惨剧并不鲜见。

写作是一种生命常态运动,是自我心灵的对话,更是生命情感、心灵不可或缺的交流方式。但是,“文化革命”倡导的“三突出”和“主题先行”原则,对创作伤害很深。时至今日,相当多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仍旧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情绪”,提出了很多倾向性的限制:哪些可以写,哪些不能写,哪些不准写;哪些事有意义,哪些事没有价值等等。尤其需要我们警惕的是,部分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给学生划定了很多写作的“雷区”和“禁区”,学生一旦稍有逾越,就大加挞伐。例如,不准写爱情,不准暴露社会问题,不准写诗歌。一旦出现,严厉批评,作文按零分计算,等等。中学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时期,他们睁着惊奇的眼睛看世界,有许多美好、浪漫的遐想,他们开始有独立意识。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思想价值时,他的写作就会成为一种自觉行为。然而,面临重重禁区,背上沉重的枷锁,一提起笔,百重禁忌,这就必然窒息学生写作的灵气,挤压其写作的活力。于是就只好紧紧隐蔽自身的喜怒哀乐,套用僵硬的模式,写一些毫无生机的东西。最后,只有在“自由写作”中去寻找自由的情感,书写自己青春的荡漾和心灵的渴盼。

作文启蒙教育的严重缺失。作文教学的成人化、技术化、程式化倾向使学生难以理解写作的真谛,使学生不断复制苍白无力、毫无生机的文章,拒绝真实情感的流淌。小学到高中,学校关于写作教学的启蒙教育严重缺失,没有让学生明白,写作是自己的事,是一种生命的常态,是要表达生命本体的渴盼和诉求。相反,自学生写作蹒跚学步开始,教师就从升学的功利主义出发,大谈文章的升学意义,并提供很多的写作套路和模式让学生套用;大讲写作技巧,如何投其所好,如何取悦阅卷老师等等。这使学生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认识,写作是关乎老师和升学的事,作文是写给别人看的;写作要人云亦云,投其所好,不能随便流露自己的感情。这种写作的倾向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成人化倾向: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用成人对社会生活、客观事物的感受、态度、体验和情感要求学生“复制”写作。这种超越学生思维和心理发展水平的要求导致了他们写作时“为赋新词强说愁”,装腔作势,说一些大人话,唱一些成人戏,使人了无情趣,索然无味。②技术化倾向:教师根据不同的文体,将文章切分为几个层面,每个层面都有哪些写作的微观技术;整篇文章常见的写作模式是什么。诸如标题术、开头结尾术、构思术、情节设置术、结构术、语言术等等。有些教师“见招拆招”,在摸爬滚打中逐渐摸索出了应对考试的“锦囊妙计”。八股文时代的“起承转合”再获青睐,“三段论”、“片段组合式”、“六步定点式”也竞相出炉。有些精于此道的老师为了应对考试,教给学生一些所谓的作文捷径,提供一些取悦阅卷教师的作文构思模式,甚至一篇作文分几段,每段写什么内容,都做了硬性规定。还有些教师对作文价值观、篇章结构、语言文字风格和数量等都做了诸多的限定。这些限定都使孩子们在写作时犹如被捆住手脚的囚徒,不敢振臂一呼,表达真实的感受。如此做的结果是,遏制了学生作文个性心理的发展,湮灭了学生表现自我的个性和情感指向。学生用程式化的思路、技术化的构思、干瘪乏味的语言重复着成人的思想和感受,不断复制苍白无力、毫无生机的文章,把青春的躁动、内心的渴盼紧紧隐蔽起来。如此,学生文章与个体生命基本绝缘,只有在“自由写作”中寻找生命的真实。

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求全责备和追求完美的苛刻要求,使学生对写作产生严重的敬畏心理,参照满分作文,竭力追求完美的写作,不敢真实诠释个体生命的心路历程。在老师看来,一篇文章从命题到表达形式都应该是尽善尽美,没有瑕疵,这样的文章才算成功;文章整体还不错,但有明显缺陷的,则不能算是成功的文章。教师经常拿着满分作文作为学生写作的范例,从各个层面归纳出很多优秀文章的共性,提炼出很多套用的写作模式和套路让学生借鉴和模仿。而现实情况却是,绝大多数学生的认知能力、洞察生活的能力以及写作能力还很稚嫩,只能用幼稚的语言、浅层次的观察,来表达自己虽稚嫩却颇有情趣的思考。然而面对教师“高标准”、“严要求”,只能压制内心的青春萌动,借用“成功”的模式,套用“完美”的构思,重复着别人的语言,抒发着别人的感喟。写作时,心里想着老师提供的的写作技术和审美指向,唯恐出现明显漏洞,诚惶诚恐地往满分作文上靠;还不时停下笔来,用怀疑的目光审视自己文章问题所在。如此等等,时间一长,对作文的兴趣消失殆尽,反而把写作当成沉重的包袱。写作时,为了高考,勉强自己耐着性子东拼西凑,追求“高、大、全”的文章,竭力追求“卓越不凡”的“优秀文章”,力争能获得老师青睐。这样,学生的任务写作就彻底背离了自由写作的真实。

三、矫正策略

1.淡化对文章的政治功用的诉求,倡导个性写作,创造一个开放、包容、民主的写作环境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化,国际及文化交流的加深,当今的社会文明程度也在飞速提升,言论和写作的自由度越来越大。这从各种媒体都可以得到印证。这是我国几十年来改革开放在思想文化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但受封建文化的影响,一部分人仍将写作的政治功用、教化功用作为著书立说的一个标准,而且是考量文章价值的标准。不错,对文人学士的著书立说以及在各种媒体发表的文章来说,确实应该考量其所产生的政治及社会效应,但对正在求学的孩子来说,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在接受教育,思想还不成熟,对人生的认识还很幼稚,言辞过激、思想偏颇在所难免,这种情绪有可能会在文章中表现出来,如果无限上纲上线,大加挞伐,未免有失公允。所以,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学生提供一个包容而开放的写作环境。

(1)引导学生淡化对文章的政治倾向和社会功效的过分追求,真实、大胆地书写自己的心灵和对生命的探求,在尊重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允许“世说新语”、宽容“天方夜谭”、理解“旁逸斜出”,认同多元化的思想和表述方式,让学生在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背景下自由书写青春的篇章。

(2)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心”,倡导个性写作、独抒性灵,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拒绝“假、大、空”,远离抄袭和套做,反对鹦鹉学舌、人云亦云;引导学生深入观察生活,体味人生,以自己独特的心灵感受生活,思考人生,以独特的表现形式表达与众不同的感受和认识,来讴歌时代、思考社会、深味人生;引导学生将“自由写作”的技法,移入“任务写作”,尽情展示青春的亮丽和神韵。

(3)引导学生淡化写作的功利色彩,将写作当成滋养身心的重要人生活动来认真对待,通过认真地写作,使自己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洞察事物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能力,为终身有个性化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远离“满分作文”的干扰,不要把满分作文当作自己写作追求的终极性目标。

2.培养学生自主写作意识,让学生发真我之见,写真我之感,抒真我之情

(1)強化对学生的写作启蒙教育。要让学生明白,写作是心灵感触外物的情感反射,是生命个体的心灵对话和心路历程,是关乎自身身心发育、提高生命内涵、奠基生命基础的重要事情,是提升生命境界的平台。因此,写作应该是生命个体的特殊活动,不只是让别人观赏和评价的。一切真实的、个性化的写作都是坦途和正道,要展示内心、书写自己的心灵,拒绝鹦鹉学舌、邯郸学步。

(2)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写作意识。①观察意识。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才能深切地感受生活、表现生活。因为只有拥有了一双“慧眼”,去除了表象的遮蔽,才能在文章中抒写真我感受。教师还要交给学生观察生活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学习。②反思意识。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只有经常把自身抽取出来,站在更高处俯瞰自身,隔离观照,才能拥有一份可贵的自省意识。一个经常反观自身的人,无疑是自我感受最为强烈的人。反思使人有理性,反思使人站得更高、感受深刻。③想象意识。想象是写作过程中心智活动的核心。缺乏想象力的作文必然是文思呆滞、语言贫乏;相反,富有想象力的人,往往想象活跃,浮想联翩,由所写的人、事、物联想到很多与之有关的人、事、物,进而写有思想内涵的作文。浮想联翩、异想天开、突发奇想,都是对平庸思维的挑战与突破。这样既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创造热情,也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④深思意识。要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考习惯,要善于从现象表层挖掘出深层意蕴来。时代、政治、人性、美学、哲学等因素都是重要的思想依据,当学生对一种社会现象或人生问题产生强烈的兴趣,就综合运用诸多的思想武器进行思考,有了深思意识时,一个大写的“自我”就高贵地站立起来了。站在时代的高度来审视生活层面,就拥有了最深切的真我感受。

3.减少写作的羁绊和束缚,给学生创造高度自由的写作氛围

作文教学可以打破“计划”的束缚,搞“市场经济”,把写作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实行总体计划下的自由写作,从命题、思想表达、写作形式和评价方面,给学生以充分写作的自由权,营造高度自由的写作氛围。

(1)命题自由。传统的作文教学由于过分注重教师主观上的命题,学生常常因为写作指向不熟,缺乏真情实感,没有话可说,应付写作。所以,作文题目恰当与否,是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遵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命题要切合学生生活的实际,体现出学生的年龄特点,并要“新”、“活”、“趣”,给学生留有空间,让学生觉得有兴趣写。教师的命题和学生的自由命题“优化组合”,即教师给出总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命题。这样,学生面对熟悉的生活,很容易书写真实感受。教师也可以把部分命题权放给学生。由于自主命题的作文指向的是学生自身熟悉的领域,面对自己熟悉的丰富多彩的世界,懂得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思考,从而形成一些个性化的认识,表达出新鲜的感受。由于命题的开放,学生审视的角度不同,确定的题目也不同,作文当然迥然不同,克服了老师指导下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作文模式,写出了自我、展示了个性。

(2)思想表达自由。思想表达自由是指老师要取消在写作之前就在情感或认识上对学生进行倾向性的牵引或导向,甚至是强制性的霸权,让学生真实地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和认识。作文与一个人的社会生活阅历和文化底蕴密切相关。由于学生的阅读视野、生活经历不同,对事物的认识各异,感受不一,因而表现在文章中的思想情感、认识能力也千差万别。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这些差别,鼓励学生,张扬写作个性。因为作文不单是一种写作技巧的展示,更多的则是一种生命状态的燃烧与释放,或者说是一种写作个体心路历程的自我演绎,用色彩纷呈的语言表现出来,肯定是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要鼓励学生无拘无束地独抒性灵,不要总以“思想健康”为由去压制学生,更不要用各种政治的套子来“规范”学生的思路。规定主题的走向或强逼学生抒写规定的“主题”,都是不尊重学生的表现,束缚学生的心灵,扼杀学生的写作激情。让学生做到作文就是生活,鼓励学生写出原汁原味的社会生活。要让表现自我在作文中成为学生一个写作的基点,现实的社会生活通过学生的心灵折射,通过学生的情感过滤,再写到作文中来,写出来的作文也就自然具有了学生情感的温度,烙上了学生心灵的色彩。

(3)写作形式和内容自由。在作文训练中,放宽作文的形式和内容的限制,让学生有情可抒,选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文章自然而功。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①在表现形式方面,鼓励学生各种文体都要尝试,掌握基本的表达技巧,然后选取自己喜欢或擅长的写作文体;各种体裁都要练习,然后重点使用自己擅长的体裁来写作;不设“禁区“,不搞文体歧视。②在表现手法上,指导学生在基本掌握各种表达技巧的基础上,重点使用自己擅长或熟练的技巧来写作。③大力提倡学生用“博客体”为文,不受任何心理的羁绊和形式的约束,真实自然地进行表达,张扬个性,独抒性灵,对提升文品、矫正弊端有莫大的裨益。④在内容方面,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深入社区、参观厂矿,走近基层民众,接触“三教九流”,采访政府要员,让学生真切感知天地山川之妙、倾听基层民意、深味多彩的人生,感受经济建设发展之神速,激发其写作愿望,然后选取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来写,真实、自然、独特地再现生活,抒写对生活的深刻认知。

(4)评价开放自由。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在评价中惯用“查找问题法”,不断用放大镜查找问题,而且往往依据局部问题将文章一棍子打死。这种评价法,只能使学生对写作产生畏惧的心理,看不到成功的希望,对写好作文从根本上失去了信心,从而产生了拒绝甚至对抗的心理倾向。心理学家分析,缺乏肯定與鼓励的批评,会使人的情绪低落。所投注到所要从事的事情上的注意力就越少,任务也就完成得不会理想,进而陷入更为低落的情绪中。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变“查找问题法”为“亮点牵引法”。具体做法是:①在写作评价中,多角度、多层次地从内容、形式、表达、情感等方面最大限度地寻找“亮点”,展示“亮点”,充分地鼓励,然后亮点”牵引“亮点”。这样,学生的文章就拾级而上,层层提升,最终能出现“大光亮”,同时,还能促进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创造性潜能也得到有效开发,最终能带来文章整体质量的飞升。②综合采用自评、交互评、小组评、班评,师生共评、网评、QQ群评等形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他人或自己的文章,发掘文章的“亮点”和价值,指出修正的地方。鼓励学生打破束缚思想的框架,给他们思想、言论以自由,他们便会毫无顾忌地道出自己的心声,讲出自己要讲的话,这样文章才个性,才能创出新意。③教师要综合运用谈心式评语、询问式评语、激励式评语、激情式评语等形式,立足于写作心态的矫正和师生情感交流,和学生实现心灵上的交流和沟通,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写作情趣。评语指出不足要含蓄委婉,忌一棍打死。评语要自然亲切,如耳语般的评语,才能启迪学生的心灵,才能引起学生对讲评的重视,激发其重新修改、再次努力的愿望。④大胆舍弃传统作文评改方法,把时间和精力主要用在赏评上。或是教师对学生文章的精彩片段或精彩文章重点评改,或组织学生集体“奇文共欣赏”,或师生共同交互式评价赏析等等。如此,对学生的写作肯定会产良好的激励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韩英.小学生作文“畏难心理”的成因及对策.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1(10).

[2] 徐飞.真我迷失:高考作文的难言之痛.语文教学通讯,2008(6).

[3] 孔丽.中学生写作心理现状分析及其对策.中国教师,2006(8).

[4] 赵乔翔.写作教学中学生相对差异心理及其控制策略.三峡大学学报,2003(3).

[5] 赵克明.搭建个性化写作平台.中学语文教学,2005(8).

猜你喜欢

文章作文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